您好!欢迎来到湖南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

以长株潭城市群高水平智能制造引领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1年07月15日    来源:湖南图书馆    阅读:8919次

以长株潭城市群高水平智能制造引领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省政协提案委

湖南图书馆

二零二零年八月

习近平谈智能制造...................................... 1

政策梳理

智能制造国家政策和湖南政策汇编......................... 3

智能制造长株潭三市政策摘编............................. 8

现状问题

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方位和新起点.................. 12

湖南省智能制造发展现状与短板.......................... 17

长株潭智能制造发展成果与问题.......................... 21

株洲智能制造发展的多方面成效.......................... 25

对策建议

湖南智能制造快速发展的推进战略........................ 30

湖南省协同推进智能制造增量提质对策.................... 35

长株潭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 38

他山之石

智能制造“浙江模式”带来的启示........................ 40

上海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探索与实践........................ 44

德国工业4.0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启示................ 47

习近平谈智能制造

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2020年5月23日,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指出

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加快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夯实融合发展的基础支撑,健全法律法规,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

——2020年6月30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上强调

当前,全球制造业正经历深刻变革,各国需要加强合作、互学互鉴,共同把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机遇,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中国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一环。中方愿同各方一道,推动制造业新技术蓬勃发展,为促进全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共享共赢作出积极贡献。

——2019年9月20日,在安徽省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开幕时致贺信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要坚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自主创新,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把我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搞上去,推动我国经济由量大转向质强,扎扎实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2019年9月17日,在河南郑州考察调研时强调

从大国到强国,实体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一个关键,制造业的核心就是创新,就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必须靠自力更生奋斗,靠自主创新争取,希望所有企业都朝着这个方向去奋斗。

——2018年10月22日至25日,在广东考察时强调

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破除无效供给,培育创新动能,降低运营成本,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2018年10月22日至25日,在广东考察时强调

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握优势,乘势而为,做强做优做大。当前,国家正在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一带一路”,正是装备制造业大有可为之机,要继续练好“内功”,继续改革创新,确保永立不败之地、永远掌握主动权。

——2018年9月26日,在黑龙江齐齐哈尔考察时指出

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数字经济。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2018年5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指出

中国经济要避免脱实向虚,要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

——2018年3月10日,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脊梁,要加大投入、加强研发、加快发展,努力占领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使我国成为现代装备制造业大国。

——2017年12月12日至13日,在江苏考察时强调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

一个国家一定要有正确的战略选择,我国是个大国,必须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提高制造业水平,不能脱实向虚。

——2017年4月20日,在广西考察时指出

要把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民营经济。

——2015年7月17日,在吉林调研时强调

(摘自《如何把制造业搞上去?习近平这样说》人民网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向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致贺信》新华网2019年9月20日;《习近平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新华网2020年5月23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2020年6月30日)

智能制造国家政策和湖南政策汇编

一、国家政策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提出到2020年,制造业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3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5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50%,不良品率降低50%

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鼓励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以智能工厂为发展方向,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加快推动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推进生产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改造和基础数据共享。

2016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融合“双创”体系基本完备,融合发展新模式广泛普及,新型制造体系基本形成,制造业综合竞争实力大幅提升。

2016年8月,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工信部联合印发《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提出到2020年,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基本完善,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加快接轨,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力争达到90%以上,装备制造业标准整体水平大幅提升,质量品牌建设机制基本形成。

2016年12月,工信部、财政部印发《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提出到2020年,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和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产业智能转型取得明显进展;到2025年,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基本建立,重点产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

2017年10月,工信部印发《高端智能再制造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到2020年,推动建立100家高端智能再制造示范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服务企业、信息服务平台、产业集聚区等,带动我国再制造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

2018年6月,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提升大型企业工业互联网创新和应用水平,实施底层网格化、智能化改造,支持构建跨工厂内外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工业APP,打造互联网工厂和全透明数字车间,形成智能化生产、网格化协同、个性化定制和服务化延伸等应用模式。

2018年8月,工信部、国家标准委《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年版)》。到2019年,累计制修订300项以上智能制造标准,全面覆盖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2019年11月,国家发改委修订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鼓励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智能制造工厂、园区改造,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应用体验验证服务,智能机器人等产业发展。

二、湖南政策

2015年,湖南省政府发布《湖南省贯彻〈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提出了“1274”发展战略,即:加快发展12大重点产业(在国家明确的十大重点领域和湖南省具有明显特色优势的工程机械、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大力实施7大专项行动(创新能力建设工程专项行动、智能制造工程专项行动、工业强基工程专项行动、绿色制造工程专项行动、中个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专项行动、制造+互联网+服务工程专项行动、高端装备创新工程),着力打造制造强省4大标志性工程(标志性产业集群、标志性产业基地、标志性领军企业、标志性品牌产品)。“1274”行动的核心是智能制造,将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由大变强的重要抓手,着力发展智能产品和智能装备,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大力深化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对照2020年的制造强国建设12项主要指标,其中8项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4项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发展目标:到2020年,建成一批智能制造示范企业、一批智能制造示范车间,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3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30%。同时建成一批基于智能服务并具有解决方案提供能力的总集成、总承包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率进一步提高。

2016年12月,省经信委发布《湖南省装备制造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及四个子规划》,紧紧抓住“发展高端、强化基础”2个发展重点,推进全行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计划到2020年建成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1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0家以上;建成30个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和60个智能化车间,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80%以上;建成10个标志性产业集群和20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培育千亿企业1-2家、百亿企业15-20家。

2018年12月,湖南省政府出台《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从十个方面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主要包括:第一,大力推动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发挥骨干龙头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带动作用;第二,加快培育行业性、区域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创建“智慧产业集群”和“智慧园区”;第三,鼓励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加快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新生态;第四,鼓励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推动制造业模式变革;第五,推动制造业与大数据集成创新应用,建立数据驱动的制造新体系;第六,建设感知互联的基础网络,降低企业网络使用成本;第七,构筑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基础产品和服务支撑;第八,完善工控安全保障体系,强化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第九,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人才要素保障;第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充分发挥相关政策的扶持作用。

2020年,省工信厅制定《湖南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0-2025)》,大力支持企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培育优质服务商。对获得工信部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企业、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试点示范企业、上云上平台标杆企业以及两化融合贯标企业纳入制造强省奖补范畴,给予资金支持。

轨道交通产业政策:

2016年湖南省政府颁布了《关于加快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湘政发[2016]26号)。一是在省新兴产业发展基金中设立50亿元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子基金,按市场化运作,引导各类社会资金、金融资本支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二是重点支持株洲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基地,2016—2020年,省政府共安排省级转贷地方政府债券资金20亿元。三是支持创建国家级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轨道交通装备企业构建和完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标准体系,支持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建设国家级技术研发平台和实验室,对取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个人和团队,给予500万元研发费用支持。四是对认定为国家级的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和示范车间给予200万元奖励,对认定的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和示范车间给予100万元奖励。

航空装备产业政策:

2014年,湖南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航空装备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湘政发[2014]4号),和2016年出台的《加快航空制造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湘政办发[2016]92号),从大力支持航空装备产业基地建设、全面推进航空装备产业集群发展、促进航空装备产业科技创新、加强组织保障等方面着手推动全省航空装备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完善航空产业示范园基础设施由省财政给予贴息补助,优先保障新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依法做好用地保障和服务工作,建立航空装备产业人才支撑体系,为发展航空装备产业提供智力支持。(摘自中国政府网、工信部、国家发改委、湖南省政府、省工信厅等政府网站)

智能制造长株潭三市政策摘编

一、长沙政策

2017年,长沙市委市政府发布《长沙建设国家智能制造中心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提出实施国家智能制造中心建设“三步走”战略,到2020年形成530家(个)市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示范车间)。具体目标:一是2020年长沙将形成一批智能制造示范企业,重点领域发展成效显著;二是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北斗导航、智能传感与芯片、工业互联网、无人智能装备等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实现突破并形成千亿级产业规模;三是大力推动智能工程机械、磁悬浮、智能能源管控、智能家电、工业互联网、增材制造等装备及产品“走出去”,形成500亿级产业规模;四是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初步形成。“三步走”战略:2018年-2020年三年打基础,2021年-2023年三年扩示范,2024年-2025年两年树标杆,要基本实现“产业智能化先行区”“智能产业化引领区”“高端智能装备知名品牌聚集区”的“三区”目标。

2018年,长沙市政府印发《关于支持工业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的若干政策的通知》(长政办发〔2018〕31号)。政策重点关注和支持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建设和工业企业的智能化(含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改造工作。一是培育和聚集一批高水平智能制造服务提供商,每年对在长沙注册并为长沙试点企业提供智能制造服务的提供商的专业服务能力、服务绩效进行年度考核,对排名前10位的服务商通过媒体予以宣传推介。二是推进试点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系统解决方案设计,鼓励智能制造服务提供商针对试点企业的现实条件,入户为企业开展优质与优惠的“一对一”的可实施的智能化技术改造系统解决方案设计。三是推进试点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试点企业采购本市开发的工业软件和本市生产的智能装备进行智能化技术改造且有明显质效提升的,按采购价格的30%给予采购企业补助,单个企业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四是发挥产业基金对智能制造的引导与培育功能,由各园区、社会资本向市产业投资基金申请设立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子基金,总规模100亿元,用于促进上下游智能制造企业协同发展,促进产业链建设。五是推进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建设,指导组建智能制造联盟,支持智能制造“产、学、研、金、用”协同发展。举办全国性的智能制造峰会及智能装备博览会,提升我市智能制造影响力。大力发展长沙工业互联网,着力推动“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工作。

2019年,长沙市委出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重点实施七大工程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0条措施。《意见》提出了“全面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全面建设一流创新生态、一流营商环境”的主攻重点和“率先打造国家智能制造中心”的总体目标。明确按照2025年、2035年两个阶段进行铺排,力争到2025年,形成一批世界一流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到2035年,形成1至2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制造业综合实力进入全球先进城市前列。

  • 株洲市政策

2016年,株洲市政府印发《株洲市贯彻“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市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提出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聚焦“768”行动,重点发展七大领域,实施六大工程,推进八大任务,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智能制造工程:围绕七大重点领域,鼓励和引导重点制造企业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着重突破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物流和仓储装备的普及应用;加强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的研发及集成应用;积极推广离散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动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支持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

2018年,株洲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智能制造的若干措施》。一是加快智能制造人才培训。企业委托专业培训机构对智能制造操作人员开展实训的,市财政给予适当培训费补助。二是加强智能制造体系建设。要支持指导组建智能制造产业联盟,组建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智能制造专家库),为全市智能制造相关工作提供智力支撑。三是促进智能制造诊断服务。诊断评估完成并经企业验收后,对每家企业给予1-2万元财政补助。四是推进企业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对获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的给予30万元奖励,获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的给予50万元奖励;对获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的给予100万元奖励。五是鼓励企业开展智能化技术改造系统解决方案设计。按照系统解决方案深度与费用高低,给予企业5—20万元财政补助。六是支持工业企业智能化(含自动化、数据化、网络化)技术改造。视生产线投资额度、项目实施情况及效果给予30-50万元补助。单个企业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30万元。对于企业采购株洲市本地生产和研发的智能装备,可享受不高于当年设备补贴50%的奖励。

  • 湘潭市政策

2017年,湘潭市出台《湘潭市制造强市五年行动计划》,实施“5344”行动(重点发展“1+4”五大产业:智能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食品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施三项行动:装备制造千亿产业倍增行动、汽车产业千亿行动、智能化改造专项行动;推进“四个一批”:重点扶持壮大一批、技术改造升级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一批、策划招商引资一批;打造四大特色产业园: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园、新能源装备产业园、精品钢材及深加工产业园、军民融合产业园),全面提升湘潭市产业竞争力。

2017年,湘潭市政府印发《湘潭市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五年规划(2017—2021年)》,其主体思路是旨在通过实施湘潭制造产业发展1244行动计划,即实现一个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倍增达两千亿的目标;重点实行转型升级、军民融合两条发展路径;积极培育与扶持湘潭电力装备、海工及港口装备、军工装备、矿山及特色装备四大主导产业。努力做强智能制造及创新工程、军民融合推进工程、企业培育壮大与招商引资四项工程。(摘自《长沙发布三年行动计划建设国家智能制造中心》省政府网站2017年8月1日;《长沙发布<关于支持工业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的若干政策>》省工信厅网站 2018年7月13日;《长沙市全面建设一流创新生态、一流营商环境》省政府网站2019年9月25日;株洲市贯彻“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市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株洲市政府 2016年4月27日;《株洲出台政策支持智能制造》 株洲新闻网2018年9月30日;《关于<湘潭市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五年规划及三年行动计划>的政策解读》湘潭市政府网站2018年1月3日;《两个“行动计划”突出规划引领 推动湘潭制造向智能化腾飞》湘潭在线 2017年6月12日)

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方位和新起点

如何看待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进展,如何准确判断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位置,特别是明晰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竞争力的源泉和发展态势、面临的主要机遇和挑战,对于更好地理解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综合实力看,中国已经跻身世界制造强国第二方阵之列

中国制造业综合实力在全球处于什么位置,是政府和企业制定正确发展方向和政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2015年以来,中国制造业综合指数进步很快。《2018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2017年美国制造业发展综合指数为170.99,德国为124.96,日本为111.84,中国为108.94,韩国为78.11。虽然《2018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仍将中国划为第三方阵,但是,无论是从指数值看,还是从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看,中国制造业总体已经跻身和日德同一阵营的制造强国第二方阵之列。

一是中国制造业的规模优势更加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总规模呈迅速追赶趋势。1978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为600亿美元,仅为美国的12.2%;2000年以后,连续完成了“三连超”的发展。

——2001年,也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元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4191亿美元,首次超过德国(4000亿美元),但仅为日本的45.8%,美国的28.3%。可见当时中国制造业的规模与美日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2007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11497亿美元,超过日本当年的9968亿美元,达到美国的62.0%,占美国的比重6年间提高了33.7个百分点。

——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1.9万亿美元,首次赶上美国(18306亿美元)。到2017年时,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6万亿美元,为美国的1.67倍,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更加稳固。

二是制造业内部转型升级取得持续进展。

本世纪以来,中国制造业内部行业结构升级较快。从各行业出口规模看,2002年,中国中高技术制造业总出口965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8.7%,高技术制造业总出口1500亿美元,占比29.1%,到2017年,这两类行业在中国总出口中的比重分别上升9.3个和7.5个百分点。

三是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正在不断提升。

从细分行业来看,中国很多行业都出现了本地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现象,突出表现在不少行业的增加值率不断提高。即在一个单位的出口额中,来自中国创造的增加值份额不断增加,这也是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体现。1995年以来,特别是2000年以后,中国纺织服装业、化学工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电气设备制造业、机械设备制造业的贸易增加值率均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反映了这些行业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先是大量使用进口零部件用于出口生产、而后再逐步提升零部件国产化率的过程,这是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位置不断提升的重要表现。

二、中国制造业仍然保持较强国际竞争力,但这种竞争力比较脆弱

2012年以来,中国制造业面临着成本较快上升的巨大挑战,但是,在全球货物贸易中的份额仍在上升,说明制造业在困难环境下仍然保持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一是中国货物出口占全球的份额稳步提升。

2012年时中国出口占全球的比重为10.1%。2015年中国出口总额达到2.23万亿美元,占世界总出口的14.9%,2016年有所降低,但2017年又回升到14%以上。

二是不少行业已经建立了很强的国际竞争优势。

在当前全球一体化充分发展、各国经济深度交融和竞争的情况下,一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和产业升级的状况,最终体现在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否稳定提高,尤其是中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力是否提升上。

2012年以来,中国中技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2012年-2017年,中国中技术产品的出口额从4183亿美元增加到4735亿美元,增加了13.2%,同期其他制造强国基本处于收缩状态。高技术产品的竞争力也有一定提高,但竞争力还不稳定。2012年至2017年,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从6725亿美元增加到7515亿美元,增长11.7%。同期美、德、日、韩四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总和从7672亿元增长到8169亿美元,增长6.5%。不过,2016年与2015年相比,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大幅度下降了7.7%,而其他四国仅下降0.9%,说明中国高技术产品的竞争力还不够稳固,知识产权、关键零部件等受国外的制约还较大。

三是中国制造业的优势较为脆弱。

首先,中国制造业尚未形成普遍的核心技术或者品牌优势。

中国的核心技术整体仍存在不少短板,与发达国家存在不小差距。近年来,中国在载人航天、高速铁路等多个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但核心技术的突破是一个系统工程,部分领域的突破还不足以形成中国的核心技术优势,与发达国家已经几十、几百年的长期积淀相比,核心技术的突破仍需更长时间。例如,在装备制造领域,高档数控机床、高档装备仪器、运载火箭、大飞机、航空发动机、汽车等关键件精加工生产线上逾95%制造及检测设备依赖进口。

与技术突破相比,产品品牌的培育更加困难。长期以来,中国不少企业走的是贴牌代工的模式,虽然近年来已经有许多企业注重培育自主品牌,但自主品牌的培育,特别是要形成国际竞争力,需要长时期的培育和用户口碑的积累,在这方面,中国企业仍然任重而道远。

其次,目前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源于规模经济和产业配套优势。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的要素成本已经显著高于东南亚等国。例如,劳动力成本已经是越南、菲律宾等国的2-4倍,电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也明显高于这些国家。但是,迄今并未发生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主要原因是中国具有产业配套优势。产业配套能力是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由此可见,当前中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不具有核心技术和品牌的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也不再具有成本优势,目前主要存在的是规模经济和产业配套优势。还要注意到,这种产业配套优势比较脆弱,并非不可模仿。因此,塑造更加根本、更加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课题。

三、全球制造业格局变化的新趋势对中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21世纪初以来,新一轮技术变革和产业革命开始孕育并取得了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的兴起,对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格局正在带来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制造业发展也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一是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成本的重要性降低,发达国家吸引制造业回归的可能性显著增强。二是产业配套和规模经济的重要性降低,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三是厂商个性化、定制化更加普及,生产企业将更加贴近消费地。四是新一轮全球制造业转移可能会打破以前的模式。根据新一轮产业革命对制造业生产发生的各方面影响,它有可能使传统的产业转移模式被颠覆。前四轮国际产业转移都表现为经济体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将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欠发达国家转移。如果按照这种规律,今后中国的低端制造业会开始向欠发达国家转移。但新一轮产业可能会出现智能化发展(低成本智能机器替人)从而大幅度降低劳动力成本重要性的变化,这有可能使中国能够保持更长时间的竞争力,能够继续保留相当大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全球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归的现象会越来越多,呈现出发达国家产业“向下延伸”的特点。(摘自《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方位和新起点》中国政策2019年第6期)

湖南省智能制造发展现状与短板

《湖南省贯彻<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明确把智能制造作为湖南制造强省建设的重要举措,提出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专项行动。

  • 湖南省智能制造发展现状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湖南智能制造取得明显进展。

一是强化举措营造良好氛围。成立高规格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印发制造强省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专项行动;制造强省专项资金将智能制造作为重点支持方向,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向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倾斜。

二是示范引领带动重点突破。2015-2019年,累计创建评选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53家、示范车间74个、省级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30家。截止目前,全省16家企业列入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7个项目列入国家智能制造专项,试点示范和专项项目数居全国前列、中部六省第2位。株洲国创获评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成为全国第十个制造业创新中心。中车株机“轨道交通车辆转向架智能制造车间项目”被工信部列为智能制造示范应用典型;长沙市国家级智能制造项目数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三一集团18号厂房、博世长沙公司工业4.0项目等智能制造样板工程在国内领先。智能制造在长株潭地区形成集聚发展之势,长株潭已有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和示范车间80个,约占全省总数的63%;获批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和专项项目36个,约占全省总数的84%。

三是搭建平台促进开放合作。打造智能制造信息交流与推进合作平台,先后举办中德智能制造合作高峰论坛暨中德智能制造合作企业对话、网络安全和智能制造大会、互联网岳麓峰会、“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世界计算机大会等重大活动,宣传推介湖南智能制造及相关产业。持续加大对长沙智能制造研究总院、三一树根互联、中南智能装备等智能制造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供应商的支持培育力度。

四是鼓励企业‘上云’、加大智能化技术改造。

从2018年开始,在全省开展中小企业“上云”行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8年推动11.2万户中小企业“上云”,其中长株潭4.4万户;2019年推动了11.5万户中小企业“上云”,其中长株潭4.2万户,5136户中小企业上工业互联网平台,其中长株潭3363户。2020年,将继续组织在全省开展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行动,并且把长株潭作为重点地区抓紧抓好。

二、湖南省智能制造发展的短板

一是顶层设计尚显不足。湖南省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以推进智能制造业的发展,例如《关于加快推进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的意见》《湖南省贯彻〈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湖南省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和示范车间认定管理办法》等。这一系列相关政策明确提出了湖南省智能制造发展存在所需要的背景、依托原则、发展领域、重要措施。但是,湖南省对于发展智能制造业的相关政策属于跟随“中国制造2025”,存在阶段性目标不明确、发展思路不明晰、改革动力不足等问题,不能很好地切入湖南智能制造发展的现状;另一方面,对湖南智能制造业的发展,未构建完善的符合国际规则的政策支持体系,现有政策支撑体系也没有考虑外部环境的约束,诸如中美贸易战这样的外部冲击。

二是高校、科研院所R&D投入占比较低,科研成果产业化水平尚显不足。规模工业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三大部分构成了全社会R&D投入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从2013-2017年的数据来看,规模工业对于R&D的投入占比要远高于其他两个部分,已经接近90%,远高于对于工业企业投入占比要在70%以上的预期值范围,更明显超出了全国的平均水平。

2017年,湖南省内部R&D支出为412.67亿元,在全国排名第12位。湖南省R&D社会投入中规模工业投入占比在2013年到2017年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而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投入占比仅为5%左右,出现了明显的不平衡状态。

湖南省R&D经费主要执行部门占比中,规模工业占比基本稳定在80-90%之间,而全国R&D经费占比中,规模工业占比维持在70%,上下浮动极小。湖南省企业投资比重超额直接导致了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经费投入不足,尤其是科研院所占比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在10%左右,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经费投入较弱已经成为阻碍湖南省智能制造发展的障碍之一。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湖南制造业R&D经费支出为267.41亿元,而湖北为309.5亿元,是湖南经费支出的1.15倍。当年浙江省的R&D经费支出为679.4亿元,湖南仅相当于浙江省的39.3%。由于明显的经费投入差距,导致企业的一些高端零部件及大设备都继续通过进口来保证生产。这种依靠外部的贸易方式使得湖南制造业一直都处在“微笑曲线”的中间部位,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竞争力,进而难以打开国际市场。并且,这种低竞争优势导致产业链不完善,集群效应极低。

三是创新能力整体欠佳。

1.制造业创新体系尚不完善。随着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推进,2018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8468.05亿元,同比增长14.0%,占GDP比重达到23.2%,基本与2017年持平;在创新资源方面,湖南省的R&D经费投入强度在全国乃至中部地区的排名位于中等水平。在知识创造方面,由于湖南省的R&D投入主要由企业执行,就发表的科学论文引证数而言,企业部门相对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不占优势。在企业创新方面,截止2017年末,湖南省规模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461.77亿元,比2016年提高21.3%。在创新绩效方面,湖南省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8.7%。在创新环境方面,湖南省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还不够,不利于培育名牌扩大市场,也不利于提高自主品牌智能制造装备产品市场的占有率。

2.世界知名品牌和跨国企业偏少。湖南省工业规模偏小,制造业尤其是高技术行业占比不高,所以造成湖南省企业R&D投入总量不多,进而影响全社会投入总量。这也是湖南省的汽车制造业(所占份额居中部并列第四)、医药制造业(所占份额居中部第四)虽发展较快、市场适应能力较强,但在全国所占份额却相对偏小的主要原因。

3.工业规模偏小且结构不优。规模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为3280.24亿元,仅占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的10.1%及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9.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0个百分点。所以,尽管高技术制造业的R&D投入强度较高(1.95%),但对总量的影响偏低。

4.高技能人才整体短缺

2017年以来,湖南工业制造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持续升高,高级专业技术和高级技师需求大,技能劳动者长期短缺,60%以上的缺工企业缺少技能型人才。当下湖南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是制约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结构性原因。具体说来,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尚不能满足产业布局和发展的实际需求;二是高级技师人数占比较小,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要求无法匹配;三是各领域高技能人才分布不够合理,很多行业存在高技能人才断层危机,某些新兴行业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

5.智能制造生产成本比较高

湖南省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人工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不断增加。因为每个行业、每个品类甚至每个企业的需求都不相同,导致智能化改造周期长、成本高、交付慢,同时智能化生产系统较为复杂,使得企业智能化改造投入很大。为此,湖南制造业企业获利能力偏低,而成本较高,导致了智能制造业发展的成本问题比较突出。

(摘自《湖南省智能制造快速发展的推进战略》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对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0002号提案的会办意见》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2020年5月13日)

长株潭智能制造发展成果与问题

  • 长株潭智能制造发展成果

长株潭智能制造之所以集聚发展,既是经济转型升级的趋势所然,也是保持定力、厚积薄发的奋斗结果。

一是顶层设计的高位引领。历届湖南省委省政府特别是新一届湖南省委省政府坚持深耕实体经济,在推动智能制造上,省市区各个层面行动快、落点实、发力准,推动智能制造发展驶入了快车道。省级层面明确打造中国智能制造示范引领区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的目标,较早出台制造强省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智能制造工程专项行动计划等系列政策,成立高规格的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设立制造强省专项资金,而且省委主要领导带头联系并推动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建设。长株潭三市也相应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智能制造工作推进组和专家委员会,从多环节多领域相继出台一系列管理办法和意见,构建了完备的智能制造发展政策体系,让智能制造在各领域深度扎根、深度融合。很多企业家都讲,这些可预期的政策红利让他们吃了“定心丸”。

二是产业基础的强力支撑。长株潭厚实的产业基础、完备的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的产业配套是发展智能制造的最大优势所在。湖南的装备制造业已成为万亿产业,千亿工业产业达到11个,20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建设不断有新的突破,长沙工程机械、株洲轨道交通装备成功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等为智能制造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应用场景和市场机遇。在智能制造配套上,长株潭在智能运载产业、超级计算机、特种传感器、高端通用芯片、自主可操作系统等方面积累了独特优势,发展潜力无限。长株潭拥有一大批产业2链领军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在推动智能制造上很好地发挥了试点示范效应。不仅有三一集团、长沙博世等一批智能制造样板工程,而且制药、食品、纺织、电池及新材料等领域的优势企业也纷纷掀起高起点建智能工厂的大潮。中联重科、红太阳光电、桑顿新能源、北汽株洲基地等车间,均已实现了从原料(配件)到成品的智能化生产。这些典型引领,既极大提升了产品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起到了拉升行业整体智能化水平的“鲶鱼效应”。

三是创新驱动的蓄力蓄能。长株潭创新资源丰富,拥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轨道交通装备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以及近90家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多项“国字号”创新平台,拥有国防科大、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等80多所高等院校,集聚大批高素质智能人才。长株潭创新成果丰硕,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领域的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超级计算机、高铁装备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加速产业化,促进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提升。长株潭智能制造领域之所以能够快速崛起,与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基因也密不可分。三一集团早在2010年就积极布局面向工程机械装备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制造与智能服务项目。远大集团早在1996年就在全球同行业首创运行“远程联网监控系统”,开创了中央空调信息化服务的先河。

四是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湖南营商环境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尤其是相比沿海发达地区,长株潭地区人力资源成本不高、住房价格低、生活幸福指数较高,为企业降低研发运营成本和引进人才成本以及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湖南“一带一部”的区位优势以及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有利于企业布局抢抓中西部市场,进而辐射全国、走向世界。同时,日趋完善的智能制造生态也是许多企业津津乐道的。在智能制造领域,省里和长株潭三市都会定期不定期举办一些论坛、峰会、大赛、对接活动、现场经验交流活动等,为全省智能制造企业交流信息与推进合作搭建了平台和桥梁。特别是长沙市联合中国电子成立长沙智能制造研究总院,为企业提供智能设计、智能改造、智能经营、智能决策等服务。

二、长株潭智能制造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长株潭一些地方和企业对智能制造的内涵、外延以及实现路径还不甚清晰。

推动制造到智造,既需要“顶天立地”的大企业,也需要“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当前长株潭地区一些企业认为智能制造就是增加智能设备,机器换人,忽视了对生产工艺的优化、对信息管理系统的重建或升级,生产和管理并未同步智能化;有些企业认为目前自身的设备和管理模式尚能满足生产需要或者已经处于生产过剩状态,不需要进行智能化升级;还有些企业认为自己生产条件差、经济基础弱,对智能制造这一“高大上”的生产、管理方式无力接受。一些政府部门、园区对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核心环节、重点领域、实现途径把握不准。一些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或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在结合具体转型企业实际、提供专业性可操作性的意见上还需进一步提高。

  • 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对智能制造的诉求和意愿存在较大差别。

一是不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虽然省内智能制造水平较高的企业主要集中在长株潭地区,但即使是长株潭地区也还有大量传统的、相对落后的生产力。二是不同行业发展不平衡。第一大产业装备制造业成为智能制造先行先试的主力军,还有医药、食品、新材料等被市场倒逼出来的流程型智能制造,而其他行业则有明显差距。三是不同企业发展不平衡。一部分企业需进行“工业2.0”补课,更多的企业需进一步普及“工业3.0”,具备“工业4.0”试点示范条件的企业并不多。对此,相关部门和企业谈到,破解这一现实难题,必须“内外兼修”、双管齐下。一方面,企业是推动智能制造的主体。只有充分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才能把推进智能制造变为企业的自觉行动。另一方面,政府要更好发挥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分类施策,加大精准引导和扶持,打消中小企业开展智能制造的疑虑,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效应,提升企业发展智能制造的信心和决心。(摘自《探寻智能制造的长株潭密码——关于长株潭智能制造发展情况的调研和思考》新湘评论 2020年1期)

株洲智能制造发展的多方面成效

株洲作为一个工业大市,始终坚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轨道交通、航空、汽车等“3+5+2”优势产业链以及中车株机、中车株所、南方公司、北汽、长城电脑等一大批龙头骨干企业为重点,突出抓好智能制造“点”、“线”、“面”整体提升工作,着力推动全市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一、智能制造示范见成效

一是“点上”示范已成势。组织实施一批智能制造重大示范项目,运用典型示范引领,以点带面推进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示范,助推株洲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目前,株洲拥有9个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项目),位居全省第二;成功创建15个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车间),位居全省第二;成功创建60多个市级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形成了国、省、市三级梯队创建模式,营造了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二是“线上”延伸见成效。聚焦17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分链施策、精准发力,推进制造行业智能化改造示范和推广。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航空、电子信息、先进陶瓷材料、新能源装备等优势产业探索智能化转型成效突出,产业链领军企业在行业智能制造转型升级上示范作用明显。中车株机的轨道交通车辆转向架智能制造车间等成为国家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北汽二工厂作业机器人超过600名,车间内绝大部分标准化工位都采用机器人作业,2条冲压5400T自动化生产线可实现同步控制技术,完全实现高度自动化生产。中车时代电动推出“云控净化”可实现远程消毒、实时杀菌,护航乘客出行的健康安全。

三是“面上”协同齐发展。制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智能制造的若干措施》、《株洲市企业智能制造扩面工作方案》等文件,组建株洲市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引进和培育了湖南德龙智能制造研究院等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以重点园区为抓手,推进智能制造示范园区建设,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发展态势明显。石峰区清水塘滨江科创园将建设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高端科创产业集聚区;株洲经开区编制智能制造产业链发展规划,华夏幸福云龙产业新城华胜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总投资52亿元,将重点打造以智能制造装备为引领,集成电路和交通装备为亮点的三大产业集群,构建产城融合的生态动力新城。目前,已有易沃智能制造、清水源智能装备、创研智能机器人等企业成功签约落户,助力智能智造产业集聚发展。

二、科技协同创新有亮点

株洲市坚持以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创新链集聚资源链,建立了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和研发机构,取得了一批技术创新成果。目前株洲市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35家,省级技术平台138家,拥有国家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秘书处6个,主导制定多项国际、国家标准,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成为国家首批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项目。

一是成功创建了一批技术创新平台。成功创建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湖南省功率半导体创新中心、新能源电机工程技术中心、新能源汽车创新研究院等制造业服务平台建成运营。发挥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的带动作用,引导联合研发、行业共享、协同创新,大力推进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科技攻关,先后突破了轨道交通、航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等多个产业核心技术,基本掌握了IGBT、磁悬浮、深海机器人、3D打印等一批关键技术,全面掌握了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池和电控三大核心技术;“玉龙”发动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首款五座复合材料新型飞机在株冲向蓝天,AG600水陆两栖飞机装备“株洲芯”,全球首列智轨列车以及全球首款12米纯电动智能驾驶客车量产销售,进一步擦亮了“株洲智造”名片。

二是打造了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与军工七子建成南方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组建潇湘科技要素市场株洲分市场,引进建设中国科技开发院株洲创新孵化基地,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技术交易、科技金融、科技咨询和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综合服务,促进技术市场与资本、人才、信息等有效结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引进哈工大爆气风机国产化、西工大IGBT铝碳化硅底板、中科大电动客车整车智能化消防系统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

三是建成了株洲市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建设集聚金融资源、企业资源、信用信息、政府资源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缓解我市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加强金融对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支持力度。已经入驻包括银行、保险、担保、小贷等25家金融机构,上线138项金融产品,注册用户数948户,实现签约授信金额超2.5亿元,提供征信报告查询服务1469次。

三、人才队伍建设有突破

一是加强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依托株洲市职教城培养技能人才。株洲职教城现有在校学生10万人,每年毕业近3万人,其中60%到长株潭就业,成为区域制造业技能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依托高校院所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湖南工业大学设立人工智能学院,成立株洲人工智能职业技术学校,引进中德智能制造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专业人才培育;依托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输送本土人才到海外学习提升,畅通国际招才渠道,连续两年分批组织120名优秀企业家赴德国开展“工业4.0”培训。

二是完善人才工作政策。制订出台“人才新政30条”、 科技领军人才计划等政策文件,以外引内育为抓手,补齐人才队伍“短板”。建立株洲市智能制造专家库,开展智能制造决策咨询服务;树立尊崇企业家的鲜明导向,累计为重点产业200多名高层次人才兑现税收奖励575万元。

三是加强人才协同发展。将人才协同发展纳入《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第二届联席会议合作事项(2019-2020年)》的工作范畴,具体内容为:完善长株潭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方案,打破区域壁垒,建立高端人才公共服务共享机制。符合省高级人才标准并经三市认定的高端人才,可享受三市的子女就学、就医、购房等待遇;加强人才交流,定期组织开展优秀人才交流、青年人才沙龙等活动。此项工作的推进由长沙市人社局牵头,三市组织、人社、教育、科技、工信等多部门参与,协同配合做好三市人才协同发展的有关工作。

四、政策服务保障有支撑

一是加强顶层规划引领。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国家战略,印发了《株洲市贯彻“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市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株洲市“互联网+”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株洲市关于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及轨道交通装备、通用航空、新材料、陶瓷、服饰等产业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等一批政策文件,为智能制造立策造势。设立市级智能制造专项资金,建立“千里马”、“梧桐树”等制造产业发展基金,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夯实智能制造发展支撑。制订《株洲市大数据产业和人工智能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8—2025年)、《株洲市2020年工业互联网应用与推广实施方案》、《株洲市5G网络建设和行业应用实施方案》等文件,加快推进5G和企业“上云”工作步伐,推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2019年,我市入选全国52个5G试点城市之一,计划投资36亿元建设5G基站5000余个。目前,已经建成5G基站310个,力争年底建成5G基站2000余个实现主城区全覆盖。建立“云上株洲”服务平台,建设国创轨道智轨云、思伯科技陶瓷云、智工科技智工云等160多个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实现1.5万多家企业上云上平台。中国航发南方公司获全国两化融合示范企业,中车株机等16家企业先后通过两化融合贯标,中车时代电动等24家企业获省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单位。

三是建立产业链建设推进机制。加强顶层设计,编制中国动力谷发展规划,逐链绘制“两图七清单”,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和党建引领作用,探索出“链长制、产业协会、企业联合党委”三方发力、同频共振的工作机制,迈出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坚实步伐。截至目前,株洲已安排14名市级领导分别担任产业链链长,设立链长办公室17个,成立产业协会14个,组建产业链企业联合党委9个,5月底将实现链上协会和联合党委的全覆盖。1-4月,株洲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93.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32.6%,同比上升13.5个百分点。产业链上95个重大科技创新项目、79个重大产品创新项目初显成效,时代电动首台负压式救护车、北汽U5CNG双燃料车、时代新材首款碳纤维海上风电叶片等成功下线,国内首款全景复古单轨观光专列正式运营,“株洲造”新冠检测试剂盒获欧盟CE认证,“天狼星号”动车组、“梦巴客”新旅游客车等批量出口西亚和欧盟,成为株洲抗疫逆行的亮丽风景线。(摘自《株洲市人民政府对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0002号提案的会办意见》株洲市人民政府2020年5月20日)

湖南智能制造快速发展的推进战略

湖南智能制造要把握制造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紧密结合湖南实际,从强化顶层设计、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加强组织建设等方面着手,全面推进制造业产业升级,加快智能制造形成新动能。

一、强化顶层设计,做好战略规划和引导

一是明确智能制造总体发展思路。湖南发展智能制造的总体思路可概括为:立足于新工业革命和经济新常态,适应新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以绿色发展和提质增效为前提,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主题,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为目的,以智能制造为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为突破口,以物联网、价值链集成、自动化、大数据、增材制造和云计算等工业4.0的核心技术为支撑,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产业智能化发展,挖掘湖南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色,培育有湖南特色的制造文化,实现制造强省的战略目标。

二是明确智能制造发展的动力模式。通过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的互动来为湖南智能制造业发展赋予内生驱动力;通过“开放”来为湖南智能制造业发展导入外生动力。要高度重视这种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的协同驱动,通过其有效互动,来整合湖南省内外优质创新资源,促进产业创新发展、智能发展。

三是明确智能制造发展的战略目标。智能制造的内涵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生产设备的智能化、生产系统的智能化、生产决策的智能化。目前,即便是发达国家也仅仅是初步实现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湖南省智能制造的发展,要根据智能制造的内涵,制定未来三个十年“三步走”战略。

四是明确战略任务和战略重点。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湖南智能制造战略任务共分为强化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强化智能制造的基础能力等七项;湖南智能制造战略重点主要体现在重点技术相关方面、重点产业相关方面、重点工程相关方面三个部分。在资源约束下,要抓住重点进行重点突破。

五是明确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路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信息化的扩散力、渗透力、融合性、创新性,全方位全过程、持续不断地影响工业化,加快工业化进程。要以共性信息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应用为主线,以嵌入式系统、工业软件、数控、工业传感器及信息系统等方面为突破口,推进行业信息共享,建立分行业信息化评估体系,深化信息技术在汽车、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的应用,大力推广集成制造、敏捷制造、柔性制造、精密制造等先进制造,大力发展规模化、高端化、智能化、节能化、配套化产品及高新技术,全面提升行业的自动化程度和整体竞争力,进一步加快优势传统产业向高端化、两型化、高新化方向迈进。

二、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提升员工的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

一是从企业层面来看。一方面,企业要充分挖掘现有员工的潜力,根据智能制造的客观需要,在创新精神的塑造、专业知识的提升、专业技能的强化等方面加大对他们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精益生产和智能生产的能力;另一方面,企业不仅可以直接从国内外人才市场引进知识型、创新型和技能型人才,还可以与国内外高校加强合作,进行定向人才培养。同时,要建构适应智能制造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比如灵活的股权激励机制。

二是从政府层面来看。各级地方政府要紧紧围绕“智能制造”这一核心元素,积极支持智能制造人才队伍建设,构建智能制造发展的人才保障体系,在企业员工培训、高校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高级人才引进、校企人才培养合作、国际人才培养合作等方面加大政策和财政支持,同时要注重湖南智能制造方面的重大课题、重大项目对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地方政府要充分利用自身所拥有的宣传力量,加大社会宣传,协同民间社会力量,努力塑造一种识别人才、大胆用人才、真心爱护人才的社会文化氛围,吸引高精尖人才的集聚,保持各类人才队伍的稳定性。

三、发挥政府宏观指导性作用,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一是创新政策。要不断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加大对智能制造业的研发投入,并保证研发投入逐年增加,争取在未来十年,实现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的2.5%以上。特别是在智能制造的基础研究、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突破、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和协同创新团队建设,以及区域创新和国际创新合作等方面,要强化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要积极在全球制造价值链中寻找机会,以确定和启动系列智能制造重点、重大项目,进而增加研发投入。创新领域的建设与发展应有轻重之分,对大格局大品牌的企业来说,创新是他们的生命力,而中小企业的创新应该更加依赖于已有的创新。同时政府扶持也要坚持与具有智能创造研发改造能力的企业相适宜,避免企业“骗补贴”的行为,确保资金落实到位。

二是开放政策。湖南省处于国家中部,对外开放还有巨大的潜力可挖,需要在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进入壁垒、贸易通关、投资审批、人才流动等方面持续深化改革,有效推进开放,充分发挥“一带一部”的区位优势,积极对接国内自由贸易区和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整合省内外、国内外资源特别是创新资源,来推动湖南制造业的发展。

三是产业政策。在新全球化下,湖南省需要在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汽车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食品工程、国防军工和民爆烟花等重点产业领域进行政策倾斜,强化产业政策的战略性支持,使湖南智能制造在国家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上获取有利地位。在符合WTO规则的前提下,可以对智能制造的消费方和生产方同时进行激励,通过合理的成本分摊来支持湖南智能制造的发展,使湖南智能制造在制造业价值链上获取有利地位。

四是财税和金融政策。一方面,对智能制造重点产业领域、重点技术研发、重点创新中心和创新团队,湖南省地方政府在财政资金、税收优惠等方面要积极给予支持;另一方面,对智能制造的各类企业,要切实降低融资成本,使它们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获取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支持。鼓励省内银行业及金融机构对符合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政策的工程建设项目,对自主创新研发智能化程度较高的重大技术装备生产企业,对采购使用获得省级认定的首套重大技术装备的示范应用企事业单位,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并在贷款额度、贷款期限及贷款利率等方面予以倾斜。完善投融资政策,鼓励金融资本、风投资金及民间资本投向智能制造装备产业。

五是高度重视湖南省的高等教育,加大教育与培训支持力度。增加在教育和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积极实施湖南省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教育计划”,继续完善“卓越工程师计划”,大力支持湖南省的职业教育,以及积极推动高校与企业的人才联合培养,同时,政府要积极支持国内企业和高校加大与美国、德国等发达工业化国家的高级技能型人才的联合培养等。

四、加强组织建设,为湖南智能制造提供组织保障

一是政府层面的组织保障。湖南省在促进智能制造的发展和制造强省建设中,已组建了湖南省制造强省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和湖南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一方面,需要合规完善这两个组织的服务功能;另一方面,要借用市场力量构建湖南省智能制造情报中心,这可以为专家委员会和各类制造企业提供大量的信息支持。

二是行业协会方面的组织保障。湖南省智能制造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各种行业协会,它们在政府政策的传达和落地、智能制造的标准建设、企业之间的合作、制造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战略实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能有效地推进湖南智能制造的发展。

三是产业层面的组织保障。要以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园区建设为契机,以完善的公共基础建设为前提,以综合性政策为引导和支撑,大力发展多种类型的智能制造业产业集群,充分利用产业集群的分工与合作、协同创新、技术溢出效应等内生力量,来促进湖南智能制造业的发展。

四是企业层面的组织保障。湖南制造业的龙头企业需要联合起来组建开放性的智能制造产业联盟、战略创新联盟,紧跟国际智能制造前沿,聚焦于智能制造的基础技术、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攻关和开发应用,进而推进湖南智能制造的发展。智能制造产业联盟、战略创新联盟等产业组织要具备很好的开放性,可按照一定标准随时吸收新成员加入,以保证这些组织的市场活力。(摘自《湖南省智能制造快速发展的推进战略》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

湖南省协同推进智能制造增量提质对策

近年来,在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湖南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成效显著,但相比珠三角、长三角智能制造集聚区,湖南省智能制造整体水平不高,还存在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滞后、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凸显、高端人才供给不足、政策环境有待优化等瓶颈制约。当前,应以新兴优势产业链为关键抓手,以“点”引“线”带“面”,协同推进湖南省智能制造增量提质。

一、突出重点,打造长株潭“中国智能制造示范引领区”

一是强化标杆示范,夯实龙头企业“智造”能力。应以长株潭城市群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企业(车间)为重点,大力引导智能制造试点企业引进智能制造技术和装备,对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企业管理、售后服务等环节进行智能化提质改造。同时进一步扩大试点示范范围,持续推出一批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和示范车间。

二是以“点”引“线”,推进长株潭城市群智能制造由“点”至“链”整体提升。以20个新兴优势产业链为主抓手,促进长株潭城市群在研发设计、关键零部件生产、一般零部件制造、产品组装、市场营销等环节协同分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效应,提高中小企业智能制造配套能力,推动长株潭智能制造全“链”提升。

三是统筹协同,推进长株潭智能制造产业特色化集群化发展。长沙应重点发展高端装备设计制造、工程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机器人等优势产业集群;株洲重点推进精密零件加工、数字化装配、汽车及零部件、先进轨道交通设备、新能源装备等产业集群化发展;湘潭重点发展智能化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智能物流和仓储服务等产业集群——进而将长株潭打造为“中国智能制造示范引领区”。

二、协同攻关,突破智能制造核心技术瓶颈

一是做强“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聚焦国家智能制造工程明确的五大重点,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技术装备;围绕我省“两化”融合关键共性技术供给瓶颈,协同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提升技术研发效率。

二是做优“成果转移转化平台”。依托各级技术产权交易所等实体平台,联合举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交流活动;依托湖南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等虚拟平台,打破企业与科研部门信息交流障碍,推动智能制造科技成果交易转化落到实处。

三是提升“科技金融融合”平台。统筹构建湖南全省“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服务链”多链融合机制,共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逐步形成各类科学技术资源互通共享格局。

四是推进“智能化标准”建设。建议由湖南省政府和相关行业协会牵头组建国内外专家团队,指导制定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评价标准、规范方法,引领全省企业智能制造技术创新。

三、外引内育,补齐人才队伍“短板”

一是构建智能制造人才智库。由省内计算机、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智能制造优势产业的领军型企业联合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研制智能产业人才技能考核标准,提升人才清晰度以及规范化、专业化水平。

二是统筹建立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平台。推进我省高校、科研院所、职业院校、企业联合培养,通过学历型教育、职业型教育、校企联合、企业培训等多种培养模式,增加智能制造人才供给。

三是统筹长株潭城市群人才引进激励政策。降低省外学历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落户门槛,以最大限度释放人才红利;完善海外人才社会保障服务机制,建立国外“高精尖缺”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能发展”的长效机制。

四是创新外来人才柔性引进办法。鼓励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及智能制造龙头企业协同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并探索实验室和原单位“时间对半、薪酬对半、成果共享”的人才管理模式。

四、精准施策,优化政策环境

一是省域层面应尽快出台加快发展工业数字经济的政策措施。支持龙头企业建设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企业“上云”,构建以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云服务为核心的智能制造生态圈,降低企业智能化改造综合成本。

二是推进“一链一策”方案落细落地。在明确全省智能制造重点产业导向基础上,按照“重点培育-分链指导-精准服务”原则,逐级完善“跟踪经营-需求搜寻-精准支持-监督指导”服务链条,促进差异化服务链与“智造”产业链精准无缝对接。

三是持续推进“一企一策”帮扶机制。坚持领导干部“挂钩式”服务智能制造重点领域企业,精准解决企业在云端服务、银企对接、要素供给等方面的瓶颈制约,打通我省重点产业智能化改造“最后一公里”。(摘自《以“点”引“线”带“面” 协同推进智能制造增量提质》湖南日报 2020年1月9日)

长株潭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

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国务院批复的全国首个以城市群为单位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湖南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加快这一区域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建议就此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开展关键智能技术科研攻关。改变重要基础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对外依存度高的现状,须围绕关键智能技术领域制定并实施重点技术创新总体蓝图、路线图,明确战略目标和主要手段。针对长沙高新区工程机械制造基地、株洲高新区电力机车研发生产基地和湘潭高新区能源装备产业基地智能制造技术特点,以企业为主体、以应用为导向,集中力量补短板、扶弱项,加大对新型传感器等感知和在线分析技术、典型控制系统与工业网络技术、高性能液压件与气动元件、高速精密轴承、大功率变频技术等关键核心部件技术的攻克,实现精密工作母机设计制造基础技术国产化,实施智能核心装置与成套设备创新发展应用示范工程。

二是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产业建设。持续推进“宽带中国”建设,加快IPv6规模部署,组织5G规模组网等信息基础产业建设。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整合“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软件与集成电路等产业规划,打好政策组合拳,支持信息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做好制造业与大数据结合文章,开展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加大扶持力度,打造一批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支柱的高端智能制造企业。

三是扩大公共信息平台的交流与合作。利用公共信息平台,组织产业对接会、产品博览会、高峰论坛等会展,促成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互动合作;支持行业知名企业或公共计算平台建立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对制造业企业紧缺领域和湖南特色优势领域的支持、培育力度。比如依托工程机械领军企业建立工程机械大数据公共平台等;鼓励跨国公司、国外机构等在华设立技术研发机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扩大国内企业与国际优势企业的合作范围。

四是创新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投资方式。充分挖掘企业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需求,提高企业对信息技术投资的积极性;促进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资本对接,引导互联网巨头与制造业企业走合作之路,孵化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平台与项目;加大政府对于智能制造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采购力度。

五是理顺管理体制机制。针对长株潭示范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整体建立横向协调机制,建立“多区叠加”战略高层统筹、高效协调的行政管理机构。明确职责分工,政府部门着重做好规划计划、重大项目管理与协调、相关政策制定与实施,并将市场的事交给企业、行业协调事项交给行业协(学)会。支持成立一批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产业技术联盟、行业协(学)会,通过行业协(学)会或企业投资为产业搭建交流展示平台。(摘自《加快长株潭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湖南日报 2020年7月16日)

智能制造“浙江模式”带来的启示

浙江省作为我国民营经济最活跃、块状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发展智能制造、服务中小企业方面已有一些成功案例和先进经验,可为浙江及全国其他地区的转型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主要做法

第一,政府搭台,专家赋能,组建专家指导组,着力为县(市、区)内企业“面对面”把脉问诊。由省委、省政府牵头,浙江省组建了以行业企业CTO、生产带头人等业内资深专家为主的专家指导组,强化了对县(市、区)与企业的“面对面”服务。截至2019年2月底,浙江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共计聘任127名专家,为16个县(市、区)选派了16个专家指导组。2018年,专家服务天数累计超过1500天,人均超过12天;专家指导组集体为企业提供服务累计超过400场。部分专家指导组的服务天数远远超过省政府12天的要求。

第二,试点先行、重点突破,开展中小微企业“企业数字化制造、行业平台化服务”试点。根据省内块状经济、产业集中度高的特点,浙江省在新昌县连续三年开展了轴承行业智能制造改造行动,联合选定了总包商,采用政企合作方式,首先在3家中小企业开展试点,试行几个月后,有不少企业主动要求全面改造,形成了“我要改、自觉改”的局面。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浙江省开展了“百企推广攻坚”行动,已有107家企业的智能制造工程改造项目通过验收。新昌县探索创建了轴承行业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将“百企推广攻坚”完成的107家企业约3000条数字化生产线、10000多台设备的大数据,成功联接到轴承行业工业互联网云平台,为轴承制造企业定制开发了工艺参数监控、设备利用率管理、生产系统预测性维护等多款数字化服务产品。

第三,金融创新,多维驱动,提出“融资、融物、融服务”的智能制造金融综合服务方案。针对智能化改造一次性投入大、回收周期长等现实问题,浙商银行突破传统的简单融资思维,充分发挥银行资金融通、信用中介、衍生服务等职能,面向浙江省制造企业开展了有针对性的金融创新,在业内率先提出了“融资、融物、融服务”的智能制造综合金融解决方案。“融资”是提供资金;“融物”是指浙商银行联动控股子公司浙银金融租赁,为智能制造服务商和制造企业提供设备租赁、设备外包等融物服务,为项目改造提供中长期支持;“融服务”是发挥银行信息中介和客群优势,为改造双方搭建信息平台和互荐客户、提供履约见证服务促进交易达成,提供设备维保、原材料集中采购等衍生服务。

二、几点启示

第一,掌握企业运行规律,找准发展瓶颈,是“浙江模式”成功推广应用的基础。结合专家团队实地调研、驻点解难的成果,新昌县围绕地方特色,从中小轴承制造企业痛点入手,以提升企业效益、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在轴承行业推广破解智能化改造难题的做法,构成了“新昌模式”的内涵。我国各级政府在制订智能制造实施政策时,一方面要根据所在地区的发展条件和特点,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特色,杜绝模仿大型城市全产业、高投入的产业发展路径,避免“做大摊子”后继乏力,致使产业偏离本地发展基础等情况。另一方面,要针对所在地区的特色产业和经济状况,保障产业生命周期内的发展持续性,并在产业链上下游和相关细分领域寻找发展机遇,培育或引入示范性较强或有带动作用的企业,拓展主体产业的发展空间。解“主体作为分散、推动力不足”难题的关键。推动各相关方解决发展智能制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需要政府做好引导工作、起到协调作用。在引导方面,政府需联合智库等机构,主动引导企业、资本、供应商发现和解决问题,通过咨询、实践的方式形成有利于各方推广的可行性方案,通过财政资金、政策激励等方式引导行业进行智能化改造,形成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在协调各方关系方面,政府可协调金融机构、供应商服务商等利益相关方,为企业提供信贷融资和股权融资支持担保,强化企业智能化改造的意愿,为各方增强信心。另外,政府还可整合区内高校、研究所等机构的力量,适时引入外部专家等人才资源,为区内企业提供持续的“面对面”专家咨询服务,以务实解决智能化改造问题为标准。

第二,推动产业与金融行业的双向理解与支持,是金融创新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前提。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是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基础,各地应尊重市场规律、坚持精准支持,推动银行、信托、担保等金融机构,选择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主业相对集中于实体经济,且技术先进、产品有市场、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进行持续跟踪,适时给予重点支持。针对占用制造企业大量资金的设备可“购买、销售、租赁、外包”的交易特点,采取设备分期、设备租赁、设备外包等业务模式,切实解决买方采购资金不足的难题,并助力卖方扩大销售。针对中小制造企业、系统集成商经营规模小、缺乏质押物、回款困难等特点,推动各级政府就推进智能制造引入政策性担保公司或设立专门性担保机构等,为智能制造供需双方提供担保增信,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

第三,根植行业、聚焦场景,回归解决方案,是智能制造发展的必然路径。实施智能制造旨在实现整个制造价值链的智能化和创新,不仅仅是指大集团、大行业的全面转型。在智能化改造中,一定不能贪大求全,而是要本着重点突破、从小处着眼的攻坚精神,找准本区域的核心行业需求,有针对性地解决场景痛点难题。学习浙江省“一县抓一两个行业、既抓试点又抓推广”的成功做法,结合本地企业的实际情况,集中力量针对具体行业、具体场景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支持中小企业进行数字化技改和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通过根植行业,解决技术难题,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解决方案。(摘自《智能制造“浙江模式”带来的启示》中国信息化周报 2020年1月20日)

上海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探索与实践

作为以上海为龙头的国内先进智造第一梯队的长三角区域, 聚焦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战略, 正在全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上海集聚了众多国内外智能制造领域龙头企业, 在关键零部件、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等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并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基地。在“2018智能制造生态建设论坛”上, 赛迪研究院发布了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 上海名列中国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第1位。

一、 区域合作蓄势待发

第20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2018智能制造生态建设论坛”发布了《长三角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发展倡议》, 其中包括共建长三角智能制造集 (系统集成商) 、产 (制造企业) 、融 (金融平台) 合作新机制等9个方面内容, 标志着长三角地区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发展联盟的正式成立, 对打造世界级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集群、引领全国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建设具有积极意义。三省一市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大背景下发起协同发展的倡议, 共同打造长三角世界级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集群, 在积极创造良好的生态体系方面先行一步。

二、 财政杠杆作用凸显

上海颁布了《关于上海创新智能制造应用模式和机制的实施意见》等文件, 以智能制造应用“十百千”工程 (培育10家引领性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建设100家示范性智能工厂, 带动1000家企业实施智能化转型) 为抓手, 积极营造智能制造发展的良好生态, 打造全国智能制造应用的高地、核心技术的策源地以及系统解决方案的输出地。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统筹利用本市工业互联网、技术改造、装备首台 (套) 、工业强基等专项扶持政策, 支持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智能制造标准试验验证、智能化成套装备 (生产线) 首台 (套) 突破以及智能制造核心软件开发。在加大政府政策资金等资源投入的同时, 更加主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 形成切实可行、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

建立健全智能制造产业与金融结合机制, 引导和推动商业银行加大智能制造领域信贷投放力度, 发挥信贷风险补偿政策和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作用, 支持商业银行针对行业发展特点开发订单融资、信用贷款、应收账款融资等创新产品。鼓励保险机构通过首台 (套) 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贷款保证保险等产品为智能制造企业提供保险保障。在各项政策的支持下, 上海智能制造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部分智能装备国内领先。

三、载体建设稳步推进

临港产业区始终坚持围绕和服务国家战略, 瞄准国际水平, 聚焦国际智能制造中心建设, 全面推动产城融合发展。临港国际智能制造中心涉及新能源装备、船舶关键件、海洋工程、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航空设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 其中产品有全世界最大的船用曲轴、最大的风能发电叶片、全国首个国产的集成电路用300毫米大硅片、全国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大飞机发动机等。到2019年, 临港地区将力争成为国际知名的高端装备工业生产技术 (标准) 的供应输出地和主导市场, 成为全球知名的“动力基地”, 并建设成为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主体承载区及国际智能制造中心。

金桥开发区坚持引导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不断提升科技研发能力, 加快产品更新换代, 许多龙头企业已成为核心技术的主导者、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和国际高新技术的引领者。根据《上海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三五”发展规划》, 金桥开发区将努力建设成为全国智造业升级示范引领区、生产性服务业新兴业态培育区以及生态文明持续创新示范区。

四、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创建上海市智能制造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 功能平台将立足临港, 放眼全局, 紧扣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战略定位, 从战略全局出发建设国际一流智能制造平台。两年来, 通过上海智能制造功能平台, 在汽车动力总成高端智能制造、航空发动机测试验证、燃料电池、轻合金材料、核电测试装备方面培育出了智能制造的“五朵金花”。此外, 这五朵硕大“金花”的周围, 产业链条上10家混合所有制公司成长的“小花”正破土而出。

临港集团积极与中科院、复旦大学、华师大开展合作, 建设类似产学研融合和转化平台, 争取孵化、转化和产业化更多高校优质科研项目, 支撑临港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建设和世界级卓越园区发展。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有限公司受市经信委委托牵头协助推进长三角智能制造协同发展一体化进程, 为加强长三角地区智能制造协同发展联盟作出了积极贡献。

深兰科技 (上海) 有限公司是快速成长的人工智能领先企业, 作为平台型世界级AI Maker, 自2014年以来, 一直以“人工智能 服务民生”为理念, 致力于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 人工智能产业链智能软件输出及自主硬件设计和制造。依托自主知识产权的深度学习架构、机器视觉、生物智能识别等人工智能算法, 深兰科技已在智能驾驶及整车制造、智能机器人、AI CITY、生物智能、零售升级、智能语音、安防、芯片、教育等领域广泛布局。(摘自《区域协同创新打造世界级智造产业集群——关于推进长三角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发展的思考》科学发展 2019年7期)

德国工业4.0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启示

在这个大数据的时代,德国工业4.0战略使得制造业网络化已经逐渐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这给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也带来了很多宝贵的启示。

一、鼓励制造企业推动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

德国在实行工业4.0的过程中,尤其强调大型企业诸如西门子、巴斯夫等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控制力,加快让物联网产品成为制造业的未来标准。在这种趋势之下,企业必须不断通过创新的技术生产产品开拓新市场。当然,政府在此过程中必须充分扮演好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来促进不同类型的产业研发,对于国家重点行业进行技术升级,联合科研实力雄厚的高校和社会科研机构,通过构建不同形式的技术创新研发联盟来进行关键技术领域试点。我国的“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一样,都会更注重市场差异的特征,通过网络传输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进而利用智能制造进行个性化生产。

二、鼓励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制造

通过工业4.0,可以看到未来制造业的竞争将会集中体现在先进的制造技术基础之上,而这一技术的基础则是工业互联网络。德国工业4.0正是借助CPS传输产品信息来进行大批量智能定制的生产活动。因此,我国在进行制造业转型升级之前,必须加强制造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鼓励高技术服务行业和传统制造业高度融合,加强我国信息网络系统整体布局,推动产品的智能化制造。虽然我国在工业机器人、先进传感器等领域都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在智能制造核心产品方面依然依靠进口。因此,我国应该尽快实现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的的融合,这就需要重点扶持高端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供应链管理以及成立专项资金实现行业间的高度融合,从而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制造。

三、构建中小企业新兴产业组织结构

德国制造业由中小企业占据半壁江山。当然,工业4.0战略也确实为该类企业提供了一系列的公共服务政策和发展空间,以此鼓励国内中小企业大力实施技术革新走向智能网络化的道路。当前,中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但是却极度缺乏资金、技术以及人才,因而在市场中的整体竞争力不够。中国可以借鉴德国工业4.0,通过新技术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利用物联网在中小企业之中建立云平台,通过软件构建新型网络共享产业组织结构,使得中小企业既可以更好地在消费者和生产设备之间进行良性沟通,又可以在行业之间进行共享资源来实现合作共赢。这也正符合了我国中小企业相互之间扶持和援助的政策思路。

四、提倡产学研结合模式,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德国工业4.0战略的发起人包括西门子、德国工程院以及弗劳恩霍夫协会等。这个战略非常重视产学研的紧密联合,已然成为一种全新的竞争模式。我国在制造业改革升级过程中也可以借鉴德国的战略发展模式。产学研合作就是要联合企业、科研机构以及高校,通过三方之间的相互合作来促进技术创新。此外,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新型技术人才。在工业4.0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道路中,关键就是高技术人才,而中国制造业正是缺乏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对于我国而言,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提升产学研合作模式:

一是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教育理念

高校在校企合作、实践经验结合传统教育理念的基础之上,树立一个适应当下市场需求并且能够面向制造业生产需求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提高其实践能力,积极探索适应与符合当下智能化制造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二是制定鼓励优惠政策

首先,需要集百家之长,通过学习国外优秀的教育制度来充分发挥国内高校培养人才的作用。其次,大力推动社会培训机构的发展,针对具有特向技能的培训机构可以给予适当性的补贴。最后,健全人才激励机制。通过各种方式为紧缺人才提供技术以及资金上的支持,对海外留学人员等其他优秀人才实行奖励,鼓励他们回国创业。

三是大力推动“1+1+1”创新平台的发展

“1+1+1”联合创新平台是一种政府主导型产学研合作模式,是由企业、高校或研究院、政府三者共同建立的研究院、研发基地等技术创新机构。工业4.0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业的智能制造,“1+1+1”平台正是通过产学研模式来进行技术生产的创新改革来推动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目前而言,可以先鼓励地方运用该平台,发挥地方主动性,根据地区的经济发展趋势及特点,在校企合作改革试点进行创新,通过政府引导,借助高校或者研究院的平台,对企业具体的技术或者生产方式进行改革创新,借此推动中国制造业迈出转型升级的一小步。(摘自《德国工业对中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启示》改革开放40年的产业结构变迁与展望 2018年12月)

发布平台:湖南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