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湖南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

审议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全省文化 和旅游融合发展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28日    来源:湖南图书馆    阅读:3138次

湖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

审议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全省文化

和旅游融合发展情况的报告

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湖南图书馆

2020年11月

目 录

审议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全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情况的报告

1.专家解读“十四五”规划建议,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1

2.我国文旅融合相关政策........................ 3

3.2019年湖南文化旅游发展情况.................. 7

4.湖南文旅融合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10

5.后疫情时代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14

6.文旅融合十大重点突破方向与典型案例.......... 18

7.文旅融合的北京经验......................... 24

  1. 专家解读“十四五”规划建议,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发布。其中,针对文旅行业,《建议》提出了多项相关内容,包括完善节假日制度、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等内容。

一、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旅游休闲消费

《建议》提出,完善节假日制度,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对此,北京联合大学在线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杨彦锋指出,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是进一步释放旅游消费潜力的前置条件。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厉新建指出,在十四五期间下决心优化假日制度,更坚决有效地推进、落实好带薪休假制度,是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前提。

南开大学教授马晓龙也认为,以移动终端、网络消费等大数据作为技术支持,制定更加完善、更加符合消费特征的假日制度、切实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不但在技术上是可行的,而且也是建设服务型社会所必须的。

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树立正确文化观、遗产观

对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议》提出,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

杨彦锋表示:“这次《建议》也提出要建设文化强国,就是要对各种文化要素进行保护,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挖掘,这项保护工作将会持续加强。”

马晓龙进一步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旅游大国、旅游强国建设的精神内核。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特别是建设以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为代表的具有共识性遗产的国家文化公园,不但有利于全民族树立正确的文化观、遗产观,更是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重要举措。

三、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强化中国文旅产业国际竞争力

《建议》中提到,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

马晓龙认为,旅游强国的显著标志是具有世界级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强化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将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初心和效用最大化。

厉新建指出,通过形成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培育国家级的旅游休闲城市、旅游休闲街区、旅游休闲社区是十分必要的,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对于思想信念教育、扶贫攻坚以及乡村振兴有显著的作用。而突出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是培育文化自信,发挥文化资源内在价值,创新旅游产品和业态,推动双方双向融合、双向促进所需要的,也是建设现代化文化强国和世界旅游强国所需要的。”(摘自《聚焦“十四五”规划建议: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强化中国文旅产业国际竞争力》人民网2020年11月6日)

  1. 我国文旅融合相关政策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文化和旅游发展成果丰硕,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以及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其中不乏有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内容。自2018年机构改革后,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充分说明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性,也指明了未来文化和旅游的工作方向。

1993-2019年国家层面文化和旅游重要政策一览

名称

时间

发文号

发文单位

关于积极发展国内旅游业意见的通知

1993.11.6

国办发(1993〕75号

国家旅游局、国务院办公厅转发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

2001.4.11

国发(2001〕9号

国务院

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2009.8.31

文化部、国家旅游局

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2009.9.10

文产发(2009)36号

文化部

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2009.12.1

国发〔2009〕41号

国务院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1.10.18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

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意见

2011.11.16

旅发(2011)61号

国家旅游局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12.2.16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

2013.2.2

国办发〔2013〕10号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

2014.2.26

国发〔2014〕10号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2014.8.4

国发(2014)31号

国务院

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4.8.8

文产发〔2014〕28号

文化部、财政部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

2015.8.11

国办发(2015)62号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

2016.3.4

国发〔2016〕17号

国务院

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

2016.5.11

国办发〔2016〕36号

文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国务院办公厅转发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

2016.11.20

国办发〔2016〕85号

国务院办公厅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2016.12.26

国发(2016)70号

国务院

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2017.3.12

国办发〔2017〕25号

国务院办公厅

“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2017.4.26

文化部

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

2017.5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

2017.5.25

办财务函〔2017〕131号

文化部

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8.3

国办发〔2018〕15号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规范主题公园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8.3.9

发改社会规〔2018]400号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

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

2018.7.6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

2018.10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8.11.15

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

2018.12.10

文化和旅游部

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实施方案

2018.12.12

发改社会〔2018〕1826号

国家发展改革委

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9.3.14

文化和旅游部

文化和旅游规划管理办法

2019.5.7

文旅政法发[2019]60号

文化和旅游部

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

2019.8.23

国办发〔2019〕41号

国务院办公厅

一、政策阶段性特征分析

(一)发文分布情况

从政策文件发布的时间上看,显示出阶段性及渐进性特征,政策数量总体呈上升态势;从政策文件形式上看,主要为通知、意见或规划、纲要政策,规范性文件多而法律、法规少;从政策制定主体的来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国家旅游局、文化部以及各部委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中发挥主要作用。

(二)政策内容演进

一是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文化和旅游融合工作。

自1993年至2019年9月,共有30部国家层面的政策提及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充分说明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文化和旅游工作,也说明进行文化和旅游机构调整,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根据新时代中国文化和旅游发展的需求提出的,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是阐明了文化和旅游的关系。

本次统计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层面的政策中对文化和旅游的关系做出了深入阐释,2017年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文化与旅游双向深度融合,促进休闲娱乐消费的作用更加明显。2017年5月25日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充分挖掘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内涵,利用革命历史文物资源优势,发挥其在红色旅游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当地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健康发展,带动贫困地区稳步脱贫。其它相关政策中有关文化和旅游关系的表述,可以归结为以文化提升旅游内涵、为旅游提供文化文物资源支持,以旅游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中华文化、扩大文化消费。深入挖掘这些政策的内涵,有助于准确把握文化和旅游的关系,为进一步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借鉴。

三是指明了文旅融合的发展路径。

第一,提出丰富和优化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设计水平、科技水平,增强产品和服务的体验性、独特性,要深入挖掘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养,提供更加舒心、放心的旅游服务,增加文化旅游产品的有效供给。

第二,提出着力打造参与式、体验式等新型文化旅游业态,推进区域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加强文化旅游精品建设;打造红色旅游新业态,充分挖掘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内涵,利用革命历史文物资源优势,推动当地旅游发展;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支持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繁荣发展,支持设计开发民族文化体验项目,促进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培育以文化文物单位为支撑的研学旅行、体验旅游、休闲旅游项目和精品旅游线路;推进旅游演艺业态模式创新,深化旅游演艺跨国跨境合作,鼓励专业艺术院团与重点旅游目的地合作;鼓励和支持私人民间休闲设施和业态发展,将实体书店融入文化旅游,规范整合会展活动;建设文化旅游特色小(城)镇,促进和规范主题公园的建设发展;依托区域内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态资源,开展文化观光游、文化体验游、文化休闲游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

第三,提出发展文化旅游业,并着重提升文化旅游品牌价值。创新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体制机制,扶持旅游与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数字文化产业相融合。发挥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传统节庆品牌效应。(摘自《我国文旅融合相关政策研究——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层面相关政策内容文本分析》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34期)

  1. 2019年湖南文化旅游发展情况

2019年,湖南省文化旅游系统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努力提供优质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打造了锦绣潇湘知名品牌,推动文化和旅游取得巨大成就。

一、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取得新进展

省文化和旅游厅出台了文化和旅游规划管理办法,引领文旅互融互助。各地各领域积极探索融合发展,越来越多的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公共文化场馆、非遗传习所、展演展览、节会活动被纳入旅游线路,文物开放单位全年接待游客突破1亿人次,旅游演艺持续火爆。岳阳市率先召开文旅融合发展大会,平江县、宁乡市、溆浦县、洞口县、花垣县、凤凰县、江永县等地文旅融合呈现新亮点。推动文旅和科技融合,建立全国第一家旅游新场景实验室和数字化文旅体验实验室。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等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放管服”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深入推进,对营业性演出、旅游市场等领域进行持续治理,立案查处一批经营单位,36家企业被列入黑名单,成为重点关注单位。组建了全省文化和旅游安全生产专业委员会,安全大排查大管控大整治等专项行动成效明显。扫黑除恶斗争扎实推进,文化和旅游市场确保了平安有序。大力推动文旅融合促脱贫攻坚,颁布实施旅行社送客入村奖励办法,深入开展“非遗+扶贫”工作,设立160余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全省1400余个乡村旅游区(点)初具规模,11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省文化和旅游厅联点扶贫的会同县雪峰村、凤凰县竹山村正在打造文旅扶贫新样板。

二、从区域发展布局入手,拓展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2019年前三个季度,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3476家,实现营业收入2145.9亿元,同比增长3.9%,其中,规模以上文化装备制造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2.4%;湘潭、郴州、永州、衡阳等市州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幅超过10%。2019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8.32亿人次,同比增长10.41%,实现旅游总收入9762亿元,同比增长15.56%。在工作中,着眼构建以“五大功能板块和五小协作区”为重点的文旅融合区域,启动建设了湘赣边全国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创新示范区,与其他周边省区合作更加广泛。韶山市、武陵源区、南岳区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确定浏阳市文家市镇等十大文旅特色小镇建设。株洲炎帝陵晋升5A景区,新增19个4A景区、3个省级旅游度假区。“锦绣潇湘”极致旅游线路甄选和设计工作全面铺开,推动各类资源向精品线路覆盖。成功举办了粤港澳大湾区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推介会、中国长沙2019年第五届湖湘动漫月、第二届中国旅游景区创新大展暨长沙创谷文化旅游嘉年华、阳光娱乐节等活动,省文化和旅游厅与北京银行、中国移动湖南分公司、腾讯公司等达成战略合作,推动新业态、新场景、新领域快速成长。398个入库项目完成年度投资33.36亿元,竣工运营23个。全省年收入过亿元的文旅企业达到39家。马栏山视频文创园获评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高规格承办2019年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工作推进会,推动长沙市、株洲市试点示范深入开展,全省文旅消费持续升温,涌现一批全国著名的网红景区、网红商店。

三、提供优质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

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湖南举办了全国名家书法作品邀请展、“欢乐潇湘”展演、“祖国颂”合唱大赛、全省红色题材优秀剧目展演、“祖国长盛·非遗常青”非遗展示等系列庆祝活动。启动艺术创作三年规划,新创花鼓戏《洄水湾》《云阳壮歌》等重点剧目,花鼓戏《桃花烟雨》剧本荣获第二十三届曹禺戏剧文学奖。全省建成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7万个。举办“双送”文化惠民1万余场。106个县市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达标。乡镇文化站专项治理完成95.2%。新建和改扩建旅游厕所993座,新三年行动计划完成86%。实施一批公共文化服务“进村入户”惠民项目,让群众享有更多获得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呈现新气象,与国家文物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新增中国传统村落401处,总量增至658处,居全国第3位。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处,总数达228处,居全国第8位。52个县进入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重点片区。万里茶道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湖南省23处文物列入申遗范围。成功举办“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第21届湖南文物国际博览会和湖南(金秋)文物博览会。贯彻落实《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着手编制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出台了《湖南省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推荐30个项目申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炎帝陵祭典列入中华文明发源地重点保护项目,长乐抬阁故事会、九芝堂传统医药文化获评“全国优秀保护实践案例”。举办了第二届上海国际博览会湖南非遗展。

四、围绕打造锦绣潇湘品牌,扩大对外交流合作新领域

编制了锦绣潇湘文化旅游品牌创建工程五年规划、营销工作三年实施方案。持续在中央电视台投放形象广告,与湖南卫视合作推出26期《乡村合伙人》,召开了航空文旅协同发展研讨会,与媒体合作深度加强,形成了海陆空、全媒体联动的强大宣传推广格局。郴州莽山2019湖南国际文化旅游节、2019红色旅游文化节暨桑植民歌节、四季乡村文化旅游节、第二届中国饭店业发展千人大会等活动影响广泛,依托中非经贸博览会、北京世园会、第二届上海国际博览会及外交部全球推广活动等高规格的国内外重大活动平台,讲好湖南故事、推介湖南美景、展示湖南形象。省、市、县三级联动,与德国、俄罗斯、美国等59个国家(地区)开展文化旅游推广交流活动,与乌干达、坦桑尼亚等国签订了文旅合作备忘录,新增越南等新兴客源国。2019年,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467万人次,同比增长24.49%,实现旅游创汇23亿美元,同比增长34.79%。(摘自《2019年湖南文化旅游发展情况及2020年展望》2020年湖南社会发展报告2020年7月)

  1. 湖南文旅融合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湖南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有显著的发展优势,但在融合理念、广度深度、市场主体及人才培养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湖南省应抓住机构改革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现有优势,从体制、服务、业态、人才四方面着手,加快产业融合发展。

一、发展瓶颈:急需突破的四大问题

一是融合理念有待强化。缺少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目前,国家和省级层面的文旅融合发展规划还没有出台,各地和业界更多的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文旅部门整合前,两个部门是并列的,各自职责不同。文化部门侧重于从文化建设的视角考虑产业发展,旅游管理部门则专注于旅游服务、市场化运行,各有优势,但没有形成合力。另外,文旅融合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保护、市场监管等部门的协调,在新的空间改革、资源改革谋篇布局等各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

二是融合广度和深度需要拓展。此前湖南省文旅部门联合出台了若干文件,积极推动发展文化旅游,但总体上过去文化和旅游还是平行多、交叉少,发展融合度不高。文旅融合的创新性开发还远远不够,更多的是块状结合,真正意义上的融合还不多。文化创意、高科技元素应用较少,产业链的纵向延伸不充分,市场化运作程度比较低,制约着融合发展。比如,以文化资源为核心的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小镇等,相当一部分文化特色不鲜明,吸引力不强;以自然资源为核心的旅游景区、度假区等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吸引物不多;文物活化方式相对落后,仅仅停留于静态展示,难以对游客产生吸引力;在融合发展模式上,多复制、少创新,业态创新、内容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等不足;产品开发方面随大流、同质化、跟风严重。个别产品只追求形式上的“新”,外表上的“特”,不注重产品的内涵,既没有“灵魂”,也没有“骨骼”。

三是缺少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超级IP。一些湖湘特色的资源集群优势不明显,品牌识别度不够,同质化太高,很多地方的产品与服务项目是一致的,感受上给顾客惊喜的东西很少,真正有带动性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超级IP不多。比如,湖南省有旅行社1011家,但还没有真正能够与美国运通、德国途易在国际市场竞争的旅游企业和品牌;有景区景点2000多个,但还没有能够与浙江横店、广东长隆相媲美的主题乐园企业和品牌。

四是缺少各类人才。全省文旅人才总量有限、质量不优、分布不均衡。文化人才投入还是有限,培养模式也有待进一步拓展,缺乏大的人才工程,在全国有较强影响的领军人才也不多。既懂文化又懂旅游的综合性人才很少。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营销人才、设计人才、开发人才、学科带头人、讲解员、导游等各类人才都很缺乏,急需培养一批既懂文化又懂旅游的综合型人才。

二、对策建议:从四方面着力将湖南打造成全国文旅融合发展先行区

一是创新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推进文旅融合的管理体制和政策创新,包括制订文物活化利用管理负面清单,创新文化文物单位运营合作机制,加强资源系统梳理、市场化开发利用等。建立部省共建、省市(县、区)共建机制。组建班子研究和梳理部委相关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补贴等国家资金支持。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原则,以业务合作为基础,共同创新各部门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动员多部门协调配合,形成管理合力。尽快完成顶层设计。在探索、实践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出台湖南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在编制“十四五”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文旅融合发展的客观需求,专门制定湖南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专项规划。明确湖南省文旅融合发展的要求、目标和任务,打造旅游核心吸引物。适应旅游全域化趋势和要求,深入挖掘湖南旅游资源、特色和内涵,明确主题定位和整体战略,进行差异化、特色化、功能化、联动化的开发,明确重点发展板块和区域,强化湖南省文旅发展机制和政策保障,形成独具魅力的文化影响力、特色鲜明的旅游吸引力、优质高效的产品供给力、领先水平的产业竞争力。

二是创新智力支撑,形成一批影响全国的一流科研成果。建议更加重视文旅第三方智库的作用,强化研究支撑服务。整合现有智库、高校、企业资源,成立高规格的湖南省文化旅游研究院,高起点谋划湖南文旅产业发展。成立专家顾问团,建立专家顾问机制,深入开展调研,加强文旅融合产业发展趋势研究,及时跟踪产业发展动态,开放式做研究,为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用2~3年时间建设拥有一批科研骨干、学术领军人物、实用性技术人才的一流科研团队,取得一批立足湖南、辐射中部、影响全国的重大应用研究和引领性学术研究的一流科研成果。支持文旅产业第三方智库发展,加强智库成果的宣传和应用转化,全力将智库打造成湖南省文旅事业发展的“思想库、智囊团、资源库”,为湖南乃至全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是创新产业业态,精心打造一批全国标志性的文旅品牌。大力推动产品业态创新,打造一批标志性的核心吸引物,实现全省文化旅游由观光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第一,做大康养和红色旅游。发挥湖南省红色旅游,尤其是伟人文化和张家界独特自然风光等资源优势,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树立湖南省的红色和康养品牌,做大做强几个叫响全球的品牌,着力打造一批特色文化旅游区,把湖南建成国内有影响的红色和康养旅游目的地。第二,大力发展新产品新业态。加快推进“文化旅游+”和“+文化旅游”,实现文化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鼓励发展会展农业、众筹农业、森林人家、温泉小镇、研学旅游等新业态。深入挖掘先进思想、文化基因、多彩民俗、生态价值、艺术灵感等IP元素,辅助现代科技手段,促进文化、文物的升级利用,使传世国宝穿上时尚外衣,让遗产“活”起来,让景区“嗨”起来。第三,不断壮大市场主体。鼓励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芒果超媒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南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文化领军企业,在湖南文旅融合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的“领头羊”作用。发挥马栏山视频文创园、天心文化产业园等优势园区的集群效应,积极打造湖南文旅品牌集群,包括文化旅游产业综合体、旅游演艺综合体、文化主题公园、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品牌等,做好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论坛,提升湖南文旅品牌在国际上的美誉度。

四是创新人才培育,成为全国最大的文旅融合复合型人才的输送地。建议从省级层面组织宣传部、文旅厅、教育厅、文旅企业、第三方智库、高校、协会等单位多方位协商,围绕文化和旅游市场巨大的人才需求,利用湖南省现有资源优势,制定湖南省的专属文化旅游人才培养计划,特别是培养行政管理、规划设计、景区管理、文化创意、市场营销、产品开发等方面人才,将湖南省打造成全国最大的文旅融合复合型人才的输送地。各级各类文化和旅游协会可以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需要,积极开展分类培训。文化和旅游企业可根据自身发展实际,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支持员工在岗学习,并邀请专家学者、业界资深人士对员工开展针对性培训。鼓励省内高等院校特别是文化旅游类职业院校因需育才,结合办学定位和专业优势,与文旅企业加强合作,联合举办“校企合作班”“订单班”“就业直通班”等,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为文旅企业培养急需的高素质、职业化专门人才。(摘自《将湖南打造成全国文旅融合发展先行区》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对策研究报告2019年第44期)

  1. 后疫情时代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和蔓延,阻滞了文旅产业的前进步伐与发展节奏。后疫情时代,文旅产业如何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不仅是第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点议题,也是“十四五”规划编制的重要篇章。

一、疫情对文旅产业的冲击

(一)市场需求出现“应激性”萎缩

据2020年2月1日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数据,上海市取消的出行达20余万人次;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2月11日,湖南省取消的境外游达102367人次,取消的国内游、省内游分别达到114551人次和24011人次;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2月2日,四川省有1242家旅行社均暂停组织旅游团队出行,7.43万人取消境内旅游,0.28万人取消入境游,2.5万人取消出境游;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30日,甘肃省取消旅游团队547个,涉及11183人;2020年春节期间,安徽省289家星级酒店接到退房申请7.76万单。

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遏制后,国内文旅市场也日趋回暖。但由于国外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加之国内个别省市出现了疫情的波动,使得文旅市场消费需求依然低迷。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清明节假日旅游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清明假期国内旅游接待总人数较2019年减少六成。

(二)营业收入呈现“断崖式”下滑

受疫情影响,2020年一季度我国文旅市场业绩出现了大幅滑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5.9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的营业收入为16889亿元,比2019年同期下降13.9%;文化娱乐休闲服务营业收入仅为119亿元,下降59.1%。春节期间,全国旅游景区收入仅为2019年同期收入水平的10%左右;电影票房损失达70亿元,多部贺岁影片撤档,大年初一全国电影票房只有181万元的惨淡业绩。

(三)企业面临“千钧重”压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9年末,纳入统计范围的各类文化和旅游单位达35.05万个,从业人员516.14万人。疫情的发生让传统文旅企业在直面惨淡经营业绩的同时还要承受物业租金、设备维护和人员工资等固定性支出压力,庞大的退改订单使部分文旅企业陡增现金流压力。据凤凰网旅游调查数据,2020年我国受疫情影响而注销的涉旅企业超过6000家。大量文旅从业者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面临重新就业的压力。

二、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助推文旅业步入复苏“快车道”

1.释放政策红利,为文旅企业减负。

一要增强政策支持精准度。文旅部门要进一步深入调研,及时发现企业复工复产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因地制宜制定纾困惠企政策。二要强化政策支持效度。众多文旅企业因个体差异出现复工复产进度不一、成效有别属于正常现象。不能因为有的企业已步入正轨或渐入佳境就“一刀切”式对整个行业停止政策支持,而应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和强化市场监测,合理确定政策支持的时间跨度,以帮助绝大多数受困文旅企业恢复生产和发展。

2.出台刺激政策,激活文旅消费市场。

面对公众对文旅消费的信心和欲望不强的局面,一些省份和地区推出了文旅消费优惠活动。一是应把握人民性原则。文旅消费刺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文旅消费需求为导向,以广大民众“游得舒心,玩得开心”为目标,避免仅仅为了帮助文旅企业走出困境制定相关政策而出现“企业开心,百姓糟心”的不良局面。二是应注重适度性原则。绝不能因文旅消费刺激导致疫情反弹。与此同时,还要考虑热门景区的承载力,实现合理分流。

(二)突出政策引领,培育文旅业新的“增长极”

1.加强“文旅+数字技术”政策引领。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提出,将提升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和服务设计的数字化水平作为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主要任务之一。一要进一步加强文旅领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字文旅发展的硬件基础。二要鼓励文旅产品智能化升级,打造更多数字化体验产品,丰富公众文旅消费体验。三要以数字技术为黏合点,实现线上与线下统一,传统与现代结合。

2.加强“文旅+教育”政策引领。

教育部在2020年2月印发的《教育系统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工作方案》中明确指出,要依托自然人文景观和重大工程开展教育,组织爱国主义教育研学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师生投身美丽中国建设。一是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开发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及大学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活动课程体系。二是形成和完善各级学校研学文旅活动常态化的制度,畅通学校与文旅部门对接的机制。三是大力加强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打造研学旅游精品线路。

3.加强“文旅+康养”政策引领。

疫情促使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养生意识进一步增强,对康养旅游的需求日趋旺盛,康养文旅产业有望成为未来文旅市场的主导方向之一。因此,一要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绿水青山既是观光胜地,也是康养福地。要大力推进森林康养目的地建设,让游客在踏青徒步、漂流游玩、呼吸富氧空气、品尝绿色食物中放松身心,增进健康福祉。二要推动传统中医养生和文旅度假资源的深度融合,建设体验性强、参与度广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和服务体系。如通过打造中医药观光、中医药食疗、中医药特色理疗和中医药美容保健等融合一体的中医药文旅基地,倡导游客参与药膳制作,知悉中医药材机理,学习康体养生方法,传播中医药传统文化。

4.加强“文旅+乡村”政策引领。

2020年7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将乡村休闲旅游业纳为乡村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要加强乡村休闲旅游地水、电、路、信、网等设施建设,完善餐饮、住宿、停车和公共卫生等设施条件,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开展垃圾污水等废弃物综合治理。二要守住永久基本农田不被占用的底线与红线,充分释放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活力,支持乡村文旅产业项目建设。三要完善乡村文旅产业标准,规范乡村文旅服务流程,提升乡村文旅服务品质。(摘自《文旅产业发展趋势研判》中国国情国力2020年10月)

  1. 文旅融合十大重点突破方向与典型案例

总体来看,全国文化旅游融合正向红色旅游、文博旅游、非遗旅游、旅游演艺、文化景区、特色文旅小镇、历史文化名村名镇街区、工业旅游、主题公园、主题酒店与民宿等十大方向进行重点突破。

一、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是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

中国湘潭(韶山)是中国首家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目前韶山已建成了韶之红航天科技农业博览园、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园、韶山润泽东方文化产业城和一批红色旅游小镇,投资6亿元打造了红色实景演出《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形成了多种业态跨界叠加的融合发展模式。

宁夏六盘山红军长征景区利用红色旅游资源优势,推出了“走一次长征路,唱一首红军歌,吃一顿红军餐”等主题活动,为游客的红色旅途带来别样的体验。2.5公里的“红军小道”再现了长征路上18个重大事件场景,游客可以沿路回顾长征历史,体验红军的艰辛壮举。

二、旅游演艺

旅游演艺依托于各地旅游区的文化资源,通过歌舞、音乐、戏剧和曲艺等演出形式创造性地表现特定区域内风土人情、山川地貌以及民族特色。经过十几年的演变,旅游演艺已由原来1.0版本的剧院式演出,演变为2.0版本的实景演出,并正递进到3.0版本的互动式高科技演出。

以山水旅游闻名于世的张家界坚持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代表性旅游演艺节目各具特色。有《魅力湘西》获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文化旅游重点推荐项目”;《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是世界首台高山峡谷山水实景音乐剧;《烟雨张家界》是武陵源黄龙洞景区打造的3D原生态民俗风情演艺节目。2019年6月新推出的张家界千古情项目贯穿文化、演艺、科技、游乐、体验五大主线,浓缩了张家界亿万年的历史文化与传说,300位演职人员,360度全息观影,50项舞台新发明,上千平米超清LED屏,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如梦似幻的武陵仙境、3000吨大洪水瞬间倾泻而下的神奇壮观等。

三、历史文化名村名镇街区

近年来,在全国文化旅游融合大背景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与历史街区的自然生态特色、人文历史与生态环境等资源,通过强化领导组织、强化规划、完善配套设施、创建景区、突出项目带动、节庆造势和对外宣传的全流程再造,逐渐成为许多地方历史文化旅游的突出品牌。

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江南镇有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6个中国传统村落,拥有浓郁的民俗风情、独特的水系资源、庞大的古建筑群和丰富的宗氏文化。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和自然山水禀赋让这里小有名气,素有“鱼米之乡”、“江南商埠”的美誉。桐庐县因势利导,先后打造了牛栏咖啡、猪栏茶吧、民国记忆等市场品牌,引领乡村旅游风潮,初步形成了一步一景、一点一画、一村一品格局,成功建设了江南古村落景区为代表的“古风民俗风情带”。

四、特色文旅小镇

特色文化旅游小镇是全域旅游中重要的目的地与集散地,是实现单一旅游服务到综合性旅游服务的重要一环。建设特色文旅小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

湖南省通过打造湖湘风情特色文旅小镇作为文化特色的活动载体,来盘活地方文旅资源,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创建工作评选出的四批62个小镇,涉及的领域和种类包括秦简小镇、茶叶小镇、湘绣小镇、陶瓷小镇、边城小镇、女书小镇、梯田小镇、侗歌小镇、花瑶小镇、温泉小镇、丹霞小镇、禅意小镇等。

浙江乌镇的发展经历了旅游观光小镇、休闲度假小镇再到文化艺术小镇三个阶段,从一个浙江民居小镇,到国际互联网大会的举办地,再从挖掘和打造古镇的文化IP、戏剧节入手,开创了中国小镇的艺术天地。乌镇从单一的观光式古镇发展成为一个集文化、艺术、金融于一体的区域化文化艺术小镇。

五、文化景区

文化景区可分为以下三大类,即以文物、遗址、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景区;以现代文化、艺术、高科技等为代表的现代文化景区;以传统文化、地方特色、生活习俗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景区。

常德市桃花源景区精心打造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原型所在地,以“外合于形、内融于心”的理念,将景区闭园改造全面提质升级,打造了“十里桃花夹岸”“百亩桃花林”“千年桃树王”等标志景观,开发了全国首台河流剧场山水实景节目《桃花源记》,完成了秦溪、秦谷、桃花山、桃源山、五柳湖等9大景观项目建设。

宁夏水洞沟景区是文化旅游融合的又一经典杰作。独特的雅丹地貌自然风光与三万年前旧石器文化遗址完美结合,采用国内最先进的技术与工艺将高科技影视成像技术、现实增强技术与艺术性、文学性等元素融合,使万年时光倒流,历史场景再现,使游客实景体验猛犸象、披毛犀在身边奔跑、原始人生活场景,亲身感受山洪暴发、山崩地裂的自然灾难瞬间,仿佛经历了一次万年的时空穿越。

六、文博旅游

博物馆旅游是对传统博物馆文化展示功能的拓展,是具备文化品质和文化内容的旅游形态。2016年被认为是博物馆与文创全面融合的元年,文化创意产业在政策和实践层面正式成为博物馆的“标配”,博物馆运营全面进入文创时代。博物馆增加专门的文创商店来销售文创产品,博物馆文创产业呈现井喷式发展。

北京故宫在全国博物馆旅游中占据重要一席,目前故宫文创产品已开发出上万种,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

七、非遗旅游

非遗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很多人正是因为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着迷于各地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了旅游的需求。同时,旅游又是保护、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将非遗与旅游景区、研学游等融合,使之成为独具特色且具有市场号召力的产品。

南京市秦淮灯会有“天下第一灯会”和“秦淮灯彩甲天下”之美誉。近年来,南京市坚持体验式传承、系统性谋划、品牌化发展、全面性融合,将非遗项目与“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深度结合,通过灯景融合、文娱同步、招商联动、科技支撑等有效举措,推动秦淮灯会成为我国持续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民俗灯会和具有广泛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的节庆活动。

在江西省婺源县,有徽剧、绿茶制作技艺等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甲路纸伞制作技艺等1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婺源县广泛实施了“文旅融合,非遗先行”行动,将徽剧、傩舞、抬阁、地戏、灯彩等非遗项目展示融入到参观游览项目中,推出了严田古樟民俗园、篁岭民俗文化村、茶马古道文化园等一系列文化展示体验类景点。目前全县4A级以上景区均有非遗项目常驻展示,有效提升了景区的文化内涵。

八、工业旅游

工业旅游将工业与现代旅游业有机结合,是以工业生产过程、生产工艺、工厂风貌、工人工作生活场景以及工业遗址等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活动。

被誉为“花园式工厂”的远大科技集团远大城为长沙市工业旅游精品示范基地,远大集团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发了低碳生态探索游、创新环保探索游、创新亲子探索游、探索世界工厂现场游和可持续城市探索等六大主题线路。

甘肃省陇南市徽县的金徽矿业郭家沟铅锌矿着力发展工业旅游,建成探矿资料完整、功能设施完善的岩芯库和融矿业文化、科普宣传为一体的科技馆。同时企业投资1亿多元种草种树,无缝隙绿化美化,建成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景观景点。整个矿山绿色环绕,鲜花点缀,将绿色矿山的绿色环保理念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模式贯穿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个生命周期。

九、主题公园

近年来,中国主题公园越来越多,形式越来越丰富。除了老牌的锦绣中华、世界之窗以外,新崛起了广州长隆、方特欢乐世界、华侨城卡乐文化旅游科技体验园等。目前,按类型来划分,有“公园+地产”的华侨城模式,有“公园+演艺”的宋城演艺模式,有“公园+科技”模式,还有“公园+综合”模式,形成主题公园、演艺、酒店、地产、社区的综合发展。

梦东方未来世界是中国首家、全球第二家航天主题公园,基地内设30余项高科技科普体验项目,是集航天科技展览展示、课外科普教育、高科技互动于一体的综合性航天科技馆,是中小学生学习与成长的第二课堂。其独特的体验设计,在航天科普展览展示的基础上,引入更多的主题互动元素,通过整合与运用全球优秀创意与先进科技,增加项目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使游客在参观游览、互动体验过程中,学习与了解先进的航天科技知识和航天文化。

麦咭乐园是金鹰卡通卫视打造的中国首家以电视为主题的儿童乐园,乐园依托湖南卫视以及金鹰卡通卫视强大的内容资源,为新生代家庭打造集综艺、冒险、亲子于一体的电视儿童主题乐园。作为户外亲子主题乐园,麦咭主题公园成功开创了电视节目录制基地+亲子教育的主题乐园发展新模式,以“快乐·梦想·家”为主题,以“亲山、亲水、亲子、亲情”为特色,集乡村野趣、认知启蒙、农耕体验、亲子互动、近郊休闲等功能于一体,实现综艺游园与启蒙成长融合创新发展。

十、文化精品酒店和民宿

文化精品酒店和民宿正在成为大住宿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现文旅融合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浙江、湖南、北京等地民宿发展极为迅速,已形成诸多民宿集群。

浙江是中国民宿发展较早的省域。从浙北的水乡古镇到浙南的田园村落,从浙西的秀山丽水到浙东的海岛渔家,浙江全力推动全域旅游。目前,浙江已经形成了以杭州西湖、桐庐、乌镇、湖州莫干山为代表的,民宿集聚区,推进了村庄产业结构调整和乡村经济转型升级。(摘自《文旅融合的十大突破方向与六大推进路径》新华财经年报2020年1月17日)

  1. 文旅融合的北京经验

北京市拥有独特的资源优势,以推动文化和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质增效、产业联动、跨界融合、综合治理为重点,发挥文化和旅游在培育发展新动能、服务民生新需求、塑造经济新支点、释放消费新潜能上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文化与旅游实现“真融合”“深融合”“广融合”。

一、强化文化主题引领,打造经典文化旅游线路

以文化内涵挖掘为根本支撑,以资源集成利用为抓手,串珠成线、以点带面。如深入挖掘中轴线文化内涵,开展中轴线南段遗产文化体验探访路线打造,初步规划设计一条主线和两条支线,以文化故事讲述的方式活化展示古都文化风采。以运河内涵挖掘为主线,开发大运河观光游、文化游、夜游、休闲游、深度体验游五大主题游线路。又如将红色传承、赏花踏青、节气文化相结合,在清明节期间推出“徒步走,瞻仰英烈致敬之旅”、“海棠美,故宫以东红色之旅”等18条“清明踏青红色游”主题线路。再如将北京主题的文艺精品力作与丰富的名人故居资源相结合,设计推出以文化解读、场景还原、生活体验为主题的文学旅游精品线路,彰显京味京韵的文化魅力。最后,以轨道交通为主线,围绕怀密线、西郊线和S2线,系统梳理沿线站点周边文化和旅游资源,打造“北京最美轨道交通线路”“开往春天的地铁专列”等文化旅游线路品牌。

二、强化文化创意设计,塑造景区发展新优势

推动景区文化内涵表达方式、传播承载方式的创新,延长景区产业链,把传统的“门票经济”改为“税收经济”。如开创性地将市属公园景区纳入文化文物单位创意产品开发设计政策扶持领域,以天坛、颐和园、景山为代表的重点景区,开发的爆款文化创意产品已经成为新的旅游吸引物和网红热点话题。又如将文创点与公园风景区景观相融合,文创店成为新的文化景点:动物主题的动物园鹈鹕商店、植物特色的北京植物文创旗舰店等以其独特的外观设计、主题鲜明的橱窗设置和专属的产品服务供给成为景区新的靓丽风景线。再如将文化带入景区,用中国的传统文化为景区赋能,《国家宝藏》节目将文化藏品与实景体验相融合,以物为核心将传统文化引入线下场景,以寻根探秘为吸引,让“国宝”跟更多人见面,让沉浸式体验引发游客对文化的感悟,提升民众的文化获得感。

三、依托首都独有资源,塑造文化旅游竞争优势

比如利用北京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国际组织集中的优势,在高端研学、学术交流、教育培训等领域打造“北京服务”品牌,抢占细分领域市场先机。又如依托北京知名文化地标,推出独特的文化艺术体验旅游服务,首都剧场和人艺话剧培育了众多专程来京观看剧目的“拉杆箱游客”;798艺术区、朗园等文化产业园区成为新的来京旅游必去“打卡地”。再如深挖北京革命文化资源,北大红楼、香山双清别墅等成为各地红色教育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依托北京作为政治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在举办具有国际级影响力的节庆、承办外事活动和赛事上的优势地位,开发文化活动经济,塑造区域文化旅游吸引新承载平台。将延庆本地文化与世园文化、园艺文化、会展文化相结合,推出22条世园主题线路。

四、强化文化内容支撑,激发文化旅游消费活力

对接文化旅游体验消费新需求,创新传统文化讲述方式,让经典与民众“零距离”。如慕田峪长城体验馆文化项目、印象长城影像区、长城工匠区及长城讲习社等板块让游客亲身体验长城文化魅力;前门非遗体验中心、“大城小像”城市微缩体验馆让北京非遗文化资源走入民心。对接夜间文化旅游消费新需求,推动文化旅游场所实现夜间开放,故宫“上元灯节”、“夜游天坛”等成为社会热议话题;以“夜游北京、夜品京味、夜赏京戏”为主线,打造夜间文化消费圈,点亮文化“夜北京”。对接阅读消费新需求,培育“书香北京”品牌。如角楼图书馆、春风习习艺术图书馆等一批阅读空间,成为城市文化旅游新地标;亲子阅读体验、专业读书沙龙、知名学者领读等特色阅读活动吸引书迷集聚;三联、西西弗、诚品等实体书店打造24小时城市书房。

五、以文化旅游为核心,找准区域发展新支点

一是为老城注入文化新元素,大栅栏胡同区引入PAGE ONE书店、集成家庭式旅馆、实体书店、演出场所等复合业态功能,以独特的商业业态、传播方式和活动内容,让历史文化街区重新焕发生机。二是立足核心区降密疏解、减量提质发展定位,用多元化的呈现方式提升胡同文化内涵,以区域居民生活方式、生活态度、饮食起居等文化风貌为特色,重点推出以胡同、四合院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体验项目,文化旅游成为“共生院”建设的首选内容。三是盘活空间资源,以文化带动社区经营创新。有效盘活老旧厂房资源,箭厂胡同文创空间、方家胡同文化创意园区成为区域发展新亮点。营造多元文化空间,如砖塔胡同的正阳书局、茶儿胡同的公共文化会客厅形成主客共享的京味儿文化交往空间。四是将城区更新与风貌保护相结合,以文脉传承塑造区域文化旅游新亮点,如北京坊在改造过程中,严格进行文物保护,严控新建建筑高度,摒弃不和谐的建筑元素,注重保留原有历史风貌,保留区域内劝业场等中西文化建筑群,复兴“一主街、三广场、多胡同”的民国风格建筑游览新格局。

六、创新文化传承方式,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一是以文博旅游为重点,让传统文化成为旅游体验新首选。国博的精品文化展成为旅游产品项目设计的新重点,社区博物馆、专业博物馆、名人故居、乡情陈列馆等传统文化设施承载地成为文化旅游新型目的地。二是以文创产品开发为重点,以精致美观、丰富多元、实用可亲的文化产品为载体,让旅游者把文化带回家。以文化内涵为旅游服务注入灵魂,如将故宫文化与美食体验相结合的角楼咖啡馆、冰窖餐厅等创新举措让文化融入“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全过程,让文化充满烟火气,让旅游体验提质升级。三是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如故宫以“千里江山图”为灵感创作的音乐“丹青千里”,以故宫猫为主题的系列文创产品,以萌萌哒的雍正帝为代表的有趣动图形象、游戏程序和文创衍生品,让厚重深邃的历史文化以轻松、现代、互动、实时的方式走近受众,以平易近人的讲述、有趣多元的表现、时尚创新的元素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四是打造传统艺术节庆新品牌,让传统文化“火起来”。比如连续举办三届的中国戏曲文化周以广泛的戏曲剧种覆盖面、线上线下并行的互动模式、固定的黄金旅游时间设定成为百姓体验戏曲文化的盛大节日,助力丰台区成为全国戏曲文化体验中心。

七、聚焦资源利用集成创新,擦亮文化旅游金名片

强化区域资源统筹利用,如以通州文化、漕运文化、运河文化为载体,有序串联河源区、通州区、都市区文化景观资源,营造通州文化与大运河文化联动发展格局。建立线性文化遗产资源统筹开发思路,串联沿线城市资源,以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区域精品剧目展演、文化产业展会区域协同专项板块等方式,整合形成区域品牌效应,发挥北京在大运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中的核心腹地作用。再如,门头沟区以古道文化为核心,以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为载体,打造京西古道博物馆、牛角岭关城等特色景点,开发京西古道冰雪彩灯嘉年华等非遗特色项目,形成以爨文化、家文化、四合院元素为特色的斋堂镇“爨舍”精品民宿集群,京西文化旅游焕发新生命。(摘自《文化与旅游融合:北京经验与政策创新》文化和旅游产业前沿第六辑2020年5月)

(本资料由湖南图书馆提供,网址:http://www.library.hn.cn服务邮箱:xtzx@library.hn.cn服务电话:0731-84174021)

发布平台:湖南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